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分布规律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1.安徽省地形地貌特征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五个地貌区。
 
  淮河平原区,包括沿淮及淮北广大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26.6%,地势坦荡,由西北微微向东南倾斜,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又经黄河数度南徙夺淮,加积了黄泛堆积物,海拔15~20米,仅东北部分布海拔100~300米的低山、丘陵。
 
  江淮台地丘陵区,位于淮河平原与沿江平原之间,约占全省总面积25%,由台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组成,台地分布该区中部和西部,海拔50~80米,大部为剥蚀堆积台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该区东部,海拔100~300米,呈北东向断续展布,由片岩、千枚岩、玄武岩、石灰岩等组成。江淮台地丘陵的核部,自东而西拱曲上升,地势略高,地面分别向南北倾斜,与皖西山地共同构成长江与淮河分水岭。
 
  皖西丘陵山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约占全省总面积10%,为大别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00~1000米,1500米以上的高峰多座,最高峰白马峰1774米,山体多为北西走向,为河谷深切,山间分布断陷盆地,多呈椭圆状。
 
  沿江平原区,位于安徽省长江沿岸,约占全省总面积18.4%,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海拔10~60米,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平原上分布成片的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北东走向为主。长江安徽段河谷宽、狭相间,宽段有江心洲发育。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南部,与浙、赣两省毗连,约占全省总面积20%。由天目—白际山脉、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组成,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山脉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徽州盆地为最大。
 
  2.安徽省区域构造概况
  全省地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等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由蚌埠旋回至喜马拉雅旋回等八个构造旋回的漫长地质演化过程,其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断裂和坳(断)陷。深、大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向断裂系、东西向断裂系、北东向断裂系、南北向断裂系、北西向断裂系,推覆构造等。省内断隆及褶断分布差异大,总体是南部多、升降幅度大,北部少且升降幅度小。安徽省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包括侵人岩、火山岩、潜火山岩)出露面积达1.3 x 104k㎡。省内地层,自下元古界至第四系均较发育,全省划分为华北地层区、北淮阳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等三个地层区。华北地层区位于六安一肥西以北、嘉山—庐江以西的省内,大都被第四系覆盖。本区除缺失中元古界、中奥陶系晚期一上奥陶系、泥盆系、志留系及第三系渐新统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北淮阳地层区位于华北地层区之南,霍山磨子潭一舒城晓天镇之北,肥东—庐江以西,本区除缺失上太古界、中元古界、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一侏罗系下统及第三系渐新统沉积,其余地层均发育。下扬子地层区分布于上述两地层区东南,包括嘉山—庐江一霍山磨子潭—金寨青山一线以南的安徽省境内。依据沉积变化的明显程度,又分为下扬子地层亚区和江南地层亚区,两亚区界线大体以径县—东至一线为界。扬子地层区的地层,除下扬子地层亚区缺失青白口系以外,其余地层均发育。
 
  3.安徽省地热赋存条件与分布
  安徽省地温场的高值密集区多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出现的地热显示大致分布在断陷盆地、断块隆起带(含弯断褶带)及深大断裂带中。综合全省出露的温泉(≥25℃) ,及部分钻孔测温资料和矿山观测资料,平面上可见全省温泉出露分带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隆起的大别山区、巢湖—和县及皖南山区,皖东及淮北丘陵中未见。纵向上大地热流值显示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其中热流值大于1. 5个热流单位的高值区,较集中地出现在宿州和毫一阜、淮南潘集、定远盆地及沿江等地的盆地区;而在大别山隆起区高值等值线长轴方向大致沿两个方向集中出现,如北侧多沿近东西向、南侧大致为北北东向;巢湖穹断褶带内则大致呈北东向出现;江南台隆中,温泉(含低温泉)出露带呈方向性明显的窄条状,分布零星。这些特征的差异往往与深部地温场有关,一般热流高值区多有地热显示(煤田除外),温泉出露也是高地温场的表现。
 
  4.安徽省热矿水资源的形成特点
  根据安徽省不同构造部位的地热显示、地质环境及水交替条件将其归纳为三种热储的概念模型:
  封闭型
  热储层多呈层状,分布较稳定,下部有大地热流传导,上部被巨厚不透水的盖层覆盖,周边受断裂控制而陷落为盆地,如毫—阜盆地冈。由于热储层产状平缓,储层内的地下热水径流滞缓,又因不透水的盖层覆盖,得不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局部可能有微弱降水补给),水交替极微弱,几乎处于封闭状态,地下热水温度和单井涌水量差异不大,水化学类型相似,常为C1—Na型(图1)。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混合型(半封闭型)
  热储为带状,常有两条断裂配套发育,一为控水断裂,此断裂多为区域性深断裂、深达基底、勾通热源;另一为控热断裂,这类断裂规模稍小,常构成破碎带。围岩一般为裂隙不发育的变质岩、侵人岩、火山岩和“红层”等,大气降水或地表水通过控水断裂人渗并深达基底热源加热后,又循次级构造破碎带(控热构造)上升,在地面以温泉形式呈带状出露(多见当地侵蚀基面附近)。这类地热显示为对流型,由于补给范围局限,水交替条件差、处于半封闭状态,又有围岩隔水保温,热储的特点是:温度一般较高、温泉水温多为50—60℃、少数水温大于60℃;流量10—300m3/d之间,少数流量超过1000m3/d;流体的水化学类型常见为S04一Na型或SO4一Na?Ca型。这类热储、大多出现在大别山断块隆起带内(图2)。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开放型
  构造模式同混合型,热储呈带状,不同的是围岩为花岗岩或碳酸盐岩类,前者构造裂隙发育、后者溶蚀裂隙发育,这些构造裂隙或岩溶裂隙增强了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人渗的能力,改善了水交替条件。这类热储的特点是温度不高,一般小于50℃,流量50—1370m3/d不等,热水的化学类型多见HC03型;如围岩是花岗岩类、垂直裂隙发育的,为HC03-Ca?Na型,围岩是碳酸盐岩的为HC03一Ca?Mg型。开放型热储一般出现在江南台隆的深大断裂带中,部分亦见于巢湖弯断褶的东端(图3)。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图4 安徽地质构造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