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勘查

野外地质勘查——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及揭露了地下水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此外,对岩溶地区的出水洞、地下河出口、地下河、地下河天窗等,也应进行调查。

  (一)水井钻孔的调查
  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2)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3)测量水位、水温、水力特性,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对钻孔要进行水文地质观测、编录及抽水试验
  4)了解水的使用和取水设备情况。
  5)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6)坎儿井。应查明各井的剖面和各段暗渠的流量以及主要依靠哪一含水层补给。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井、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井、民井的资料。

  (二)泉的调查
  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一般根据地形图查得,有特殊意义者实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是明显的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泉的类型。
  3)根据地质构造和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4)观测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进行化学分析。测量泉水的水温和流量,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5)泉眼附近有特殊的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肉眼鉴定,必要时采样进行化学分析。
  6)了解泉水目前利用状况及进一步扩泉的可能性。
  7)对人工挖泉,应了解其挖掘位置、深度,泉水出露的高程和地形条件,遇水层位和水量等。
  8)对流量较大的泉水,应调查水的去向;对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和开采利用价值的大泉,应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动态观测。
  9)遇有矿泉时,除必须调查上述内容外,应特别研究矿泉的水温、化学成分、成因和地质构造条件。访问、了解矿泉的医疗作用或有害影响。

  (三)岩溶水点(包括地下河)的调查
  对各种岩溶水点(如岩溶泉、落水洞、出水洞、地下河出口、地下河天窗、潭等),应采用手持式GPS定位,并对以下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观测描述。
  1)出露的地层层位及岩性。
  2)出露的地质构造及所处构造形迹的部位,岩层产状,结构面的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3)水点地面标高,所处地貌单元位置及地貌特征。
  4)水位、埋深、水深,并访问其变化幅度及观测洪水痕迹c
  5)实测流量,并访问其动态变化。
  6)野外实测水温(同时观测气温、洞温)、pH值、电导率、暂时硬度和Ca2+,调查水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
  7)取代表性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对受工矿和农业废水影响及含有特殊元素的水质,要作专门的调查。
  8)绘制水文地质剖面草图或示意图,对有特殊意义的水点,应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并拍照、录像或素描。
  9)力求弄清它与邻近水点和整个岩溶地下水系的关系;在观测每个岩溶水点后,一般应做适当追索,把追索结果和对地下水“来龙去脉”的初步判断记录下来,同时做出示意图。

  (四)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的调查
  1)河流、湖泊、池塘、渠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2)观测地表水体的形态,包括河流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3)地表水体附近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
  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5)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必要时取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6)调查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季节的变化。
  7)测量和搜集河流上下游间流量的变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化情况,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流流量的测定。
  8)地表水的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