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从旅游角度来看, 城市远郊区的内界应是一日游和过夜游的分界线, 外界为城市行政边界。从功能上看, 一日游旅游开发偏重休闲性, 而远郊旅游开发则在于增强观光性。间城市区域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是单一的。本文拟对城市远郊温泉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温泉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1.国外温泉资源开发模式
 
  日本: 当地资本主导开发型与外来资本主导开发型。日本最初的温泉资源开发是由地方自治体着眼于社会公益性及地域振兴, 在国家对故乡创生事业的资助下起步的。山村顺次于1969 年从开发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当地资本主导开发型( 如伊香温泉) 、外来资本主导开发型( 如鬼怒川温泉) 及混合开发型( 如草津温泉) 温泉地, 强调了传统温泉地排斥外来资本的进入, 保护传统温泉文化, 防止对环境造成过分冲击的现象发生。
 
  韩国: 自治体开发模式。韩国天然温泉比较少, 但对温泉功用的认识相当早。从史料上发现, 早在李时代, 天然温泉就被用于皇族及贵人的饮用、沐浴及疾病治疗。韩国温泉地的发展分为开发以前期( —1876 年) 、开发初期( 1876 年—1945 年) 、开发整备期( 1960 年—1980 年) 、开发过剩期( 1981 年—1994 年) 及地方自治体主导期( 1995年—) , 总体上也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当地建设的。
 
  东欧: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前苏联解体之前, 温泉疗养院意味着公益性治疗疾病及休养。根据东欧温泉利用的时代特点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 世纪, 温泉地作为政治家、贵族、名人的社交场所; 社会主义早期, 温泉水被用于市政建设; 50—60 年代, 温泉资源被用来吸引西欧旅游者访问以获得外汇收入, 以及作为体现公民享用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公休度假场所。前苏联解体后, 温泉地在接纳国内外旅游者的同时, 也为温泉地周边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深入发展经济的条件。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温泉地功能分为体育健身型、会议和会展活动型。与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相似, 社会主义时期, 旅游被认为具有非生产性, 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次要地位。但总的来说, 具有劳动者休养、发展国际友好和换取外汇的作用, 尤其是在节假日, 群体度假较多, 显得温泉地一时相当红火。
 
  匈牙利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被公认为世界温泉的故乡, 由于借助联合国的援助, 有30 多个温泉地的收容量得到了扩充。目前, 至少有17 个温泉地用于接待外国来客,优质的泉水及先进的治疗技术与设施使得匈牙利的温泉对中欧人极具吸引力。
 
  罗马尼亚拥有众多的温泉地。20 世纪60 年代, 在黑海几布加勒斯特等地建设了宾馆和疗养院, 但由于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社会的不安定阻碍了温泉旅游的发展。
 
  中西欧: 温泉疗养, 医保资助。
 
  德国温泉资源极为丰富。前西德拥有140 处温泉疗养保养温泉地, 在那里温泉疗养与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等组合在一起, 为保障国民的健康贡献力量。德国人的温泉旅游方式不同于西欧和北美, 几个强大的家族控制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奥地利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东部, 空气疗养、温泉疗养及森林疗养都有较高水平的发展, 而且国家打出了观光立国的旗帜, 医疗保险制度同样适用于温泉治疗, 温泉访问客以长期滞留为主。
 
  法国政府对温泉地的发展极为重视。17 世纪, 为满足国民的度假需求, 在温泉疗养保养的基础上开始了温泉旅游。1823 年法国温泉法出台以后, 在政府的监督下温泉地的开发进程较快, 特别是实行温泉疗养医疗保险制度, 要求医学工作者掌握温泉医学知识, 这就为保护国民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英国多数的温泉开发, 最初是在市场的刺激下由土地所有者进行的。1660 年—1815 年间, 有48 处温泉得以开发。17 世纪末期, 生活富裕阶层增多, 资本主义经济全面进展, 可以说英国温泉的开发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政治的稳定而来的。
 
  意大利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 拥有200 多处温泉, 温泉矿泥浴在世界享有盛誉。在17 世纪就有温泉治疗, 18 世纪建立了饮泉场, 温泉医疗设施不断得到充实, 跻身于世界前列, 现代化的温泉疗养使国民健康受益颇多。
 
  美国东部存在若干温泉, 西部则以落基山脉为中心,温泉广泛分布。文化历史较短的美国, 温泉同样被用于治病、饮用与沐浴, 现在主要用于健身及休闲度假方面。目前, 由于温泉疗养没有得到持续的重视, 医用设施正处于衰退中[1]24- 25。
 
  2. 国内温泉地资源开发模式
 
  景观组合的开发模式。保继刚、王冠贤等人从景观组合的角度出发, 以广东省为例, 将温泉旅游地资源( 景观)开发模式分为4 种: 自然景观组合开发模式、人造景观组合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家庭式小规模开发模式。
 
  资本角度的开发模式。王艳平( 2004) 从资本开发的角度将温泉开发模式分为外来资本主导开发的温泉地和当地资本主导开发的温泉地两种。他认为我国的温泉地主要是以外来资本( 金) 为主导开发的, 如: 汤岗子疗养温泉地、白洋淀温泉城
 
  区位角度的开发模式。具体包括: 近郊休闲度假开发、远郊保养度假开发、间城市的观光度假开发以及边远地区的“ 秘汤”开发。这种模式出现的先后与城市旅游的开发顺序密切相关, 即城市旅游的开发也是按照城市中心带、近郊、远郊、间城市、边远地区, 或者说是由城市内部空间到城市周边地带的逐步过渡的开发模式。
 
  二、远郊温泉地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1.远郊温泉地资源的SWOT 分析
 
  温泉旅游是一种消费性比较强的观光活动, 其开发依赖于各种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
 
  首先, 远郊温泉地资源开发的内在条件( 优势和劣势) 。
 
  资源开发的优势主要包括区位条件和资源的地域组合条件等。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泉地的客源市场, 决定着温泉地的可进入性。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距离都市合适的空间距离, 二是交通的通畅性[1]117。
 
  资源的地域组合条件包括温泉资源的多寡、是否存在复合资源, 与其他温泉资源捆绑的专题性等。国内大部分温泉地的山、水、田、林、路等资源条件组合不错, 主体的温泉资源较丰富, 在旅游开发上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景观特色上可形成青山碧水、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 在温泉地类型上可形成以温泉为中心, 集健身、垂钓、登山、森林浴、观光农业、农家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温泉地。
 
  远郊温泉地最为关键的资源开发劣势是大部分当地居民不是很富裕, 没有热情, 尚未充分融入到温泉地的开发建设中。而且企业的圈地性质较强, 没有顾及纵深开发, 既存的温泉设施只是单一的洗浴设施。
 
  其次, 远郊温泉地资源开发的外在环境( 机遇和威胁) 。
 
  资源开发的机遇主要指区域经济水平, 即周边经济的发达性。大部分远郊温泉地周边地区经济较发达, 当地领导、政府求发展的热情也高, 积极为招商引资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等。
 
  资源开发的威胁主要指市场性不足。如城市远郊的公路交通移动过程一般比较单调, 巴士质量比较差, 发车频率也不多等, 这样无疑限定了市场范围。
 
  2.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方向
 
  ( 1) 以“ 真温泉”吸引客人, 以“ 住”留住客人“ 真温泉”问题主要指温泉掺水、温泉的循环用水、温泉加温、所含化学物质、温泉的水质新鲜度、温泉的泉源文化等。随着温泉旅游的发展, 这些问题逐步被温泉旅游研究者所关注, 因此, 应在“ 真温泉”上做文章, 来增加温泉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由于远郊温泉地一般分布在经济不发达、远离都市的地区,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决定了其定位为: 远郊保养度假游, 以满足都市居民1—2 日的温泉度假需求。
 
  远郊温泉地可开发成介于大众旅游与高消费旅游之间的过渡型的温泉旅游形式, 树立用“ 真温泉”吸引客人并留住客人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 聚客与留客”功能。
  ( 2) 建设昼夜二系列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者次日的活动从旅游体验角度设计过夜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目前鲜有提出的研究方向。目前温泉开发关注的多是夜旅游项目, 或者全天候项目, 而没有突出只有昼间可观赏参与的项目。这样造成许多客人乘兴而来, 也乘兴而玩, 然而, 第二日起床后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从而仓皇离去。结合实际, 进而思索, 可将温泉产品分为“ 过夜前项目”、“ 夜间项目”和“ 过夜后项目”, 以此模拟旅游体验过程, 也强化过夜游和一日游的产品开发差异, 从而突出1—2 日的温泉旅游的两个核心设计: 温泉洗浴+ 社区观光和自然观光, 提倡“ 昼观光, 夜娱乐”模式, 让温泉地真正地活起来。
 
  ( 3) 开展生态旅游与节事活动, 提高旅游者参与程度体味农家生活、亲近自然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日益成为一个新卖点, 远郊温泉地可依托周围优越的农业优势开展务农旅游。每年春天插秧和秋天收割的季节, 让旅游者去体验农民的生活, 与农民一道, 黎明时分下田, 披星戴月而归。此外, 也可利用“ 苹果园”、“ 葡萄园”、“ 樱桃园”和“ 农家游”等项目, 面向旅游者采摘、品尝和外购, 让旅游者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节事活动主要指集文化建设, 即农村集贸市场的开发。如能通过有效方式将来温泉洗浴的旅游者引至市场消费, 必将极大发挥温泉旅游的带动作用, 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 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
 
  ( 4) 加强功能分区, 从“ 住”功能开始建设温泉地远郊温泉地的功能分区包括源泉区域, 沿道路的T 形分布, 以及道路肤地。分区时应注意到方向性的存在, 即地势方向性、道路方向性以及河流方向性。
 
  温泉地住宿设施建设应改变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刻板建筑形式, 居住功能应体现在休憩上。如修建一些朴素的建筑, 外观尽量与周围恬静的生态环境相适合, 做到融于自然, 与自然相和谐。也可开辟特有的“ 农家居”, 利用已存有的农村村落, 建立农家旅馆, 发展民宿旅游。以激发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欣赏的兴味, 同时, 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兴趣会让居民有一种自豪感, 从而更加自觉地保护当地文化。
 
  三、结论
 
  本文着眼于解决问题, 总结了远郊温泉地资源开发模式:
 
  首先, 从景观组合角度看, 远郊温泉地属于综合开发模式, 它综合了各开发模式的优势, 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生态和谐共生, 组合成多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 其次, 从资本角度看, 远郊温泉地属于政府指导下的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其中政府开发包括政府主导开发, 政府指导开发, 对资本无限制开发, 有门槛限制开发等; 再次, 从区位角度看, 远郊温泉地属于远郊保养度假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