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川西地区温泉特征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川西地区” , 即四川西部高原, 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大致属于大香格里拉东部区域。
 
  川西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有利于温泉的形成和出露,该区温泉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功能多样, 是我国重要的温泉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有温泉269 处, 占四川省[ 天然温泉(群)354 处, 地下热水钻孔114 个] 温泉总数的76 %。
 
  由于对温泉成因、分布、类型和评价等方面的基础工作缺乏系统研究,川西地区绝大部分温泉旅游地还处在低档次的资源开发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竞争优势。许多地方甚至盲目投资、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造成温泉水源浪费、污染甚至面临枯竭的局面。
 
  因此,系统探讨川西温泉特征和可持续开发对策, 将温泉开发与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和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川西地区温泉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分类
 
  在东北亚和南非,温泉的标准温度是25 .0 ℃以上;美国则较低, 只要泉温达到21 .1 ℃以上就是温泉;欧洲各国标准更低,只要20 .0 ℃以上就算是温泉。根据川西温泉水温的特点,把温泉划分为:低温温泉(20 ~ 40 ℃);中温温泉(40 ~60 ℃);高温温泉(60 ~ 80 ℃);超高温温泉, 即沸泉(≥80 ℃)。
 
  根据温泉的出口温度、分布区域和地质地貌, 川西地区温泉可划分为3 大温泉区。
 
  1 .1  甘孜高温温泉-沸泉区 区内有温泉193 处, 水温较高,是四川温泉最多, 水温最高, 带状分布规律最明显的温泉区。四川大部分中、高温温泉及11 处沸泉多分布在此区域内,尤以理塘、德格、巴塘、乡城、稻城等地温泉数量最多, 巴塘措拉区热坑(茶洛)间歇喷泉区及热水塘沸泉区是分布最为密集,最奇特和最具观赏价值温泉。根据温泉与构造带的关系,甘孜高温温泉可分为3 个地热带
 
  1 .1 .1  鲜水河地热带。分布温泉42 处,其中低温泉(25 ~ 40℃)11 处,中温泉(40 ~ 60 ℃)23 处, 高温泉(60 ~ 80 ℃)7 处,高温泉1 处(80 ~ 100 ℃,当地沸点)。水温一般在40 ~ 70 ℃,最高水温91 ℃,流量0 .30 ~ 20 .00 L/g ,最大可达50 .05 L/g 。
 
  温泉水化学类型复杂, 以HCO3-Na、HCO3-Na-Ca 型水为主。
 
  前者温泉出露于花岗岩区, 矿化度较高, 一般在1 .0 ~ 2 .0g/L ,最高可达4 g/L ,SiO2 含量较高,多在50 mg/L 以上;F 偏低, 一般小于2 mg/L 。后者主要分布在变质砂岩、板岩和碳酸盐区, 矿化度较低, 一般在0 .5 ~ 1 .5 g/L ;SiO2 低于25mg/L ;F 偏高,多在2 mg/L 。气体成分主要有CO2 、N2 、H2S 及O2 。游离CO2 和H2SiO3 普遍偏高,有的已达到天然饮用矿泉水标准。
 
  1 .1 .2  甘孜———理塘地热带。此带温泉不仅水温高, 而且分布密集, 水热活动强烈,如位于带上的理塘县就拥有温泉43 处, 其中沸泉(≥100 ℃, 当地沸点)3 处,中温泉19 处, 高温泉11 处, 低温泉9 处。带内地表水热显示类型除沸泉外, 还有沸泥塘、喷气孔、冒气地面、水热蚀变、自然硫等。热储岩性为板岩、砂岩、大理岩等。深部热储的温度多介于163 .0 ~223 .4 ℃, 属高温水热系统。
 
  1 .1 .3  义敦———乡城地热带。温泉的温度、密集程度、水热显示类型与甘孜———理塘地热带极为相似。除拥有沸泉、喷气孔、冒气地面外,还拥有世界罕见的间歇喷泉、沸泉等地热奇观。温泉主要分在德格(19 处)、乡城(15 处)、巴塘(14 处)等地,地表温度最高88 .0 ~ 92 .0 ℃。热储岩性为灰岩、砂岩板岩、砾岩等,深部热储的温度多介于207 .8 ~ 226 .0 ℃, 属高温水热系统。
 
  1 .2  凉山、攀枝花中、低温泉区 全区仅有温泉61 处, 多属于中低温温泉。其中低温温泉30 处,中温温泉29 处,中高温泉2 处。温泉分布除木里(11 处)较密集外,其余地区分布稀疏。深部热储温度多介于77 .7 ~ 97 .9 ℃, 属于低温水热系统, 代表性温泉9 处。
 
  1 .3  阿坝温泉区 温泉分布相对较少, 温泉形成和出露条件远不如甘孜和凉山两温泉区, 水量小, 水温超过50 ℃的温泉仅有2 处。全区温泉仅有15 处, 其中低温温泉6 处, 中温县古尔沟温泉。
 
  2  川西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2 .1  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川西温泉发展空间结构布局 根据川西温泉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要素特征,构建空间发展结构模式为:1 个温泉城、3 个增长极、6 个发展节点、4 条1 级发展轴(重点发展轴)、7 条2 级发展轴(发展拓展轴)和3 个温泉板块(表2 和图1)。
 
  2 .1 .1  1 个温泉城康定情歌的故乡、藏彝走廊中心的康定城,孕育着丰富、高品位的温泉资源(二道桥、榆林宫等), 具有建立西部第一温泉城的物质基础。结合康定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以及贡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全可以把康定城建设成一个集生态观光、温泉保健、休闲度假、登山探险、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香格里拉温泉城示范区。
 
  2 .1 .2  3 个增长级。海螺沟、巴塘措拉、稻城热水沟3 处温泉,地理位置优越, 温泉品质、规模和观赏性较好, 为区域发展增长级。可考虑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地质公园, 如海螺沟冰川温泉国家地质公园(已建立)、巴塘措拉热坑天浴圣地、稻城热水沟博彩旅游经济特区。
 
  2 .1 .3  6 个发展节点。理县古尔沟、昭觉竹核、若尔盖降扎、理塘毛垭、西昌普格、阿坝龙克处于温泉旅游的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为区域发展节点, 可考虑建立省级旅游度假区,或与周边风景名胜区配套择优建立温泉旅游景区。
 
  2.1 .4  3 大温泉旅游板块。
 
  2 .1 .4 .1  香格里拉温泉天浴养生区。即甘孜高温温泉-沸泉区。以甘孜高温温泉-沸泉为主体, 因其分布的温泉数量丰富, 类型多样,泉口观赏性高, 并且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 加之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结构布局和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环境, 构筑全国最大的香格里拉天浴养生区,这是川西温泉品牌所在地。
 
  2 .1 .4 .2  凉山-攀枝花温泉养殖种植区。即凉山、攀枝花中低温泉区。鉴于该区已有成功的温泉养殖经验,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养殖种类(热带鱼类、观赏鱼类等)、养殖规模和生产名菜、花卉栽培等,形成凉山综合温泉养殖种植基地,促进生态观光游。
 
  2 .1 .4 .3  阿坝温泉旅游配置区, 即阿坝温泉区。此处温泉有部分独立成景条件不够, 但它们往往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联系,且多分布于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对于这一类温泉, 其开发利用应依托自然风景区资源, 并纳入风景区的统一规划中, 以开发沐浴、疗养、度假等项目。
 
  2 .1 .5  发展轴。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极的主要连接线路, 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布于区域内的108 、213 、317 、318 4 条国道,作为川西的温泉1 级发展轴(旅游干线), 期间由省道107 、211 、215 、216 、217 、302 、303 等作为温泉2 级发展轴(旅游支线),构成川西温泉旅游网络。
 
  通过“点-轴”渐进式扩散,形成“点” 、“轴” 、“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网络系统。最终形成川西“1 城、3 区、4 干线”的总体发展格局。
 
  2 .2  分类开发, 区别对待 鉴于川西温泉的特点及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川西温泉开发按照“分类开发、区别对待”和“多方引资、滚动发展” 的方针, 使川西温泉分阶段滚动发展[ 6] 。低温温泉通过多方位招商引资, 检测温泉水成分含量, 开发优质矿泉水;中、高温温泉,分布区位不同,开发策略不同(表3)。
 
  2 .3  保护温泉资源, 坚持可持续利用 勘查开采温泉, 必须依法进行勘查开采登记, 经审查批准, 持勘查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开采许可证方能进行勘查施工和生产性开采
 
  为保证温泉开发可持续发展, 温泉旅游地应成立有关水务公司, 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规划。把温泉地热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作为矿产集中管理, 作到资源合理配置。对温泉的温度、矿物含量、流量、流量的稳定性及其环境进行科学的论证。
 
  另外, 注重温泉旅游地供水与排水系统的分配, 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和排污处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超高温沸泉(≥80 ℃),可采用循环经济节水模式,实现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4  开发多功能温泉产品组合系列, 深度策划体验性旅游项目 以优质天然温泉资源为主体吸引物,少数民族风情为衬托,充分与本土文化和森林景观、野生动物、周边山水景观有机联系, 开发集温泉洗浴、疗养、保健、购物、餐饮、医学、艺术、宗教于一体的温泉产品组合系列。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深度策划温泉体验性旅游项目, 实现景区最大经济效益。
 
  2 .5  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更具精神价值的人文景观 川西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如康巴文化, 藏、羌、彝族文化,茶马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 藏医药文化, 红军文化。
 
  地处川西少数民族区域的温泉,应充分体现川西地域环境,奔放而又热情、丰富而有内涵的特色。在开发建设中, 不仅要保留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 而且应当鲜明化、特色化,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打造更具精神价值的人文景观。
 
  2 .6  强化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化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建设上应以不破坏原始风貌为前提,保持自然形态, 保留原生态植物, 景区道路和建筑规划依山就势,遇水随形, 建筑的轮廓线与自然的起伏相协调, 建筑的色彩与自然的色彩相映衬。在发展空间和发展项目上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余地,在政府主导下, 统一管理、调整、计划, 避免追求短期暴利行为。
 
  2 .7  充分挖掘温泉药疗保健价值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精髓和瑰宝, 挖掘藏医学在温泉浴疗方面的传统优势,大力弘扬藏族传统医学的魅力。围绕温泉的藏医药保健、疗养、治疗价值, 对其加以充分研究和开发利用, 尤其是区别于城市的室内洗浴方式。
 
  2 .8  突出主题形象, 大力开拓市场 以“天然” 、“健康” 、“人情味” 、“民族化”为主题形象, 通过绿色环保、藏羌之家、藏医药疗养院、康巴家园等特定文化内涵吸引游客, 设计垄断性产品, 实现从依靠本地市场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