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地热温泉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温泉是最常见的一种地热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地大热能教授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温泉是典型的休闲与体验性旅游资源温泉沐浴能让人得到体能、生理、精神上的享受,达到休闲、度假、保健养生的目的。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合理、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我国温泉旅游资源,正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地大热能专家介绍:国外对温泉的研究起步较早,牵涉到温泉旅游发展历史的研究、温泉开发方向的宏观角度研究、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温泉酒店的研究。纵观我国温泉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温泉资源开发适宜性论证到开发后的温泉地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以及温泉旅游相关因素的探讨,有一定的成果,总结主要为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温泉资源开发价值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章,为地方温泉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参考;其二,从温泉的开发模式及空间结构的角度做了相关研究;另外,从温泉旅游的相关特性研究上,也有不少的成果。
 
  实际上,由于温泉旅游资源受游客容量和吸引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为非主流旅游资源,对温泉旅游资源研究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山岳型和湿地型等旅游资源。其中,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价及其指标的选取方法上都是套用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基础,没有考虑到温泉资源自身游客容量和吸引力局限性,在指标的选取上也没有真正按照旅游系统三要素选取及确定指标具体对象,特别是出行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很简单、粗略,不能科学地反映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鉴于以上考虑和目前我国温泉旅游业方兴之际,地大热能教授对区域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为我国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及其评估方法上作科学参考。
 
  1、温泉旅游目的地系统指标:
 
  温泉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温泉资源禀赋和温泉点所在地的环境状况。温泉资源禀赋是温泉旅游地赖以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产生旅游吸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温泉旅游开发选址的客观必要条件。温泉资源禀赋一般从温度、流量、水质、地质地貌背景等因素来评价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地质地貌背景决定温泉的稳定性、温泉地的地貌景观特色和开发用地条件;温度和流量决定温泉的储量,进而影响温泉旅游开发的容量规模和旅游地持续发展的能力;水质决定温泉的治疗功能。
 
  其中,又以温度和流量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影响最大,并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把温泉定为25℃以上,但正如前文所说,30℃温泉才具有旅游开发意义,因此本研究中只有大于30℃的温泉才计入湖南省温泉旅游资源范畴,这与湖南省旅游局课题[22](湘旅[2008]82号)研究是相一致的。参照我国《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本文结合湖南省温泉实际情况将温泉划分为4级,即低温温泉30~40℃、中温温泉40.5~60℃、中高温温泉60.5~80℃和高温温泉≥80.5℃。
 
  2、温泉旅游客源地系统指标:
 
  温泉资源不同于其他可承载客容量大的旅游资源,游客出游体验等方面也是远远小于其他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因此,温泉旅游吸引力较小,其客源地市场不会很远,只能局限于温泉点周围一定区域。在进行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时,这往往被学者们所忽略,其要么夸大了游客市场,把市场定为全国各地而在研究中不把客源地市场计入指标体系中;要么就是缩小了客源地市场,把市场不自觉地仅定在温泉地所在的县城镇、地级市、最近的外县城镇和外地级市。游客抽样调查表明,温泉旅游地的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国内为主,而且80%的游客集中在4h交通半径范围内的周边城镇群。一方面温泉开发要求游客数量既要达到维持经营所需的门槛量,另一方面又要求尽量满足4h交通半径圈内游客量,游客市场的大小是温泉资源开发规模的准绳。
 
  3、温泉旅游出行系统指标:
 
  交通因素也是温泉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温泉往往分布于偏远的山区,良好的可进入使得很多温泉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反之则大大限制了温泉资源的利用。自然,温泉分布城市或高等级公路附近都是很好的区位。过往的研究大多简单地把旅游资源与城市距离、高等级公路距离和车站距离作为可进入的指标,尽管有可取之处,但旅游出行系统是把旅游客源地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系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开目的地系统和客源地系统构建出行系统指标是脱离实际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疑问可以拨打电话:027—87580888或登录网址:drzj.hbddrn.com专家在线解答.“地大热能(www.hbddrn.com)”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优势,组建了一批由海内外学者组成的世界一流的交叉人才团队,聚集了十大优势学科领域(地质学、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资源管理)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定期研讨地热科学问题、问诊地热实际难题,并积极与各国内外的地热研究单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紧跟行业内前沿发展理论与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