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1)详细记录  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都要详细记录。将看到的地质现象以及作者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等都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同时要详细说明是在什么地点看到的以上地质现象,以便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如有需要,能根据记录找到该点。
 
  2)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 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
 
  4)图文并茂  图是表达现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录。
 
  野外地质记录内容
 
  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
 
  1)日期和天气。
 
  2)实习地区的地名。
 
  3)路线: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
 
  4)观察点编号:可从No.01开始依次为No.02,No.03。
 
  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交代详细,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等,还要记录观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判读出来。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6)观察目的: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
 
  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
 
  ①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特性等;
 
  ②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字;
 
  ③岩层时代的确定;
 
  ④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
 
  ⑤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
 
  ⑥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还是轴部等;
 
  ⑦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延伸的方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
 
  ⑧地貌、第四系(山形,阶地、河曲等),河谷纵、横剖面情况,河谷阶地及其性质,水文,水文地质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⑨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
 
  ⑩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如果观测点为侵人体,除化石一项不记录外,其他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内容,如④项应为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⑤项应为岩体,是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等;⑥项应为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破裂面侵入等。  上述记录内容是全面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8)沿途观察、记录相邻观察点之间的各项地质现象,使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9)绘各种素描图、剖面图,一般在记录簿的右页记录,在左页绘图。 10)路线小结,扼要说明当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点或应注意之点。
 
  以上记录项目应逐项分开,除日期和天气在同一格内之外,其余各项均要另开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