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工程地质
四川盆地的地质概况
四川盆地位于东经103°~109°,北纬28°~32°30‘间,包括四川省的东部及其邻近省区的部分地区。盆地东、北、西三面为高山环绕,南面与云贵高原相邻,海拔均在lOOOm以上;盆地内西北部为成都平原,中部为丘陵,东部由低山组成,其海拔高度多在300-700m之间,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较大的中生代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23万km2,是中国开发最早也是最大天然气田所在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井盐产地,为采取卤水熬制食盐开凿了许多盐井,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凿井最早盼地箧,其后在盆地中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及,天然气的普察勘探工作,发现了60余个油气田(钟特强,1982),并对其进行了开发,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盆地中为勘探、开发卤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打了4-5万口钻井,其中有我国国最深的7000余米的超深井。这些钻井中有部分进行了地温测量,取得了大量的测温数据,这为研究四川盆地的地温分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川盆地自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主要处于稳定陆台性的浅海沉积环境,堆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及云岩化的各种岩类)、砂泥岩,其间亦有滨海相煤系地层、盐岩、膏岩地层发育,在此期间地壳运动一般是稳定的上升及下降。在中一晚古生代时期,除其东部’西部及南部外,盆地主要部分经加里东运动上升遭受剥蚀,使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在盆地大部分地区缺失,形成了川中隆起;而在其北、东、南三面形成拗陷,全盆地在缓慢的下降中接受了从19代到三叠纪中统的连续沉积,在晚三叠世时,印支运动形成了四川盆地的雏形(钟特强,I982)。盆地内堆积了大量的海陆交互相砂、泥岩、灰岩及煤系地层,这就是晚三叠统的须家河组或香溪组,此后东吴运动(四川运动)使整个盆地成为一个海退后的陆相盆地,其上接受了侏罗、白垩纪以砂、泥岩为主的一套陆相地层,这是四川盆地的典型产物。
燕山运动同样使周围褶皱隆起,结束了盆地绝大部分地区的沉积历史,构成了四川盆地现代地形的基本面貌。
四川盆地的构造受基底构造影响很大。盆地东部潜伏的基底断裂发育(童崇光,1982),活动性较强,中生代地层较薄,地表断裂较少,在水平挤压及基底断裂差异运动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宽阔向斜和狭窄背斜的梳状褶皱,轴线呈北东一南西向,向东北与大巴山褶皱带相接,向西南成扫帚状散开,渐变为短轴背斜而消失于盆地南部东西构造带中。盆地中部为北北东向隆起的刚性硬块,基底稳定,其上古生代地层较薄,中生代地层较厚,形成平缓的隆起构造,并与基底构造相吻合。盆地西南部与峨嵋-凉山构造带相毗邻(南北构造带),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活动性强。上述地质构造特征在盆地的地温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
盆地中为勘探、开发卤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打了4-5万口钻井,其中有我国国最深的7000余米的超深井。这些钻井中有部分进行了地温测量,取得了大量的测温数据,这为研究四川盆地的地温分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川盆地自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主要处于稳定陆台性的浅海沉积环境,堆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及云岩化的各种岩类)、砂泥岩,其间亦有滨海相煤系地层、盐岩、膏岩地层发育,在此期间地壳运动一般是稳定的上升及下降。在中一晚古生代时期,除其东部’西部及南部外,盆地主要部分经加里东运动上升遭受剥蚀,使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在盆地大部分地区缺失,形成了川中隆起;而在其北、东、南三面形成拗陷,全盆地在缓慢的下降中接受了从19代到三叠纪中统的连续沉积,在晚三叠世时,印支运动形成了四川盆地的雏形(钟特强,I982)。盆地内堆积了大量的海陆交互相砂、泥岩、灰岩及煤系地层,这就是晚三叠统的须家河组或香溪组,此后东吴运动(四川运动)使整个盆地成为一个海退后的陆相盆地,其上接受了侏罗、白垩纪以砂、泥岩为主的一套陆相地层,这是四川盆地的典型产物。
燕山运动同样使周围褶皱隆起,结束了盆地绝大部分地区的沉积历史,构成了四川盆地现代地形的基本面貌。
四川盆地的构造受基底构造影响很大。盆地东部潜伏的基底断裂发育(童崇光,1982),活动性较强,中生代地层较薄,地表断裂较少,在水平挤压及基底断裂差异运动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宽阔向斜和狭窄背斜的梳状褶皱,轴线呈北东一南西向,向东北与大巴山褶皱带相接,向西南成扫帚状散开,渐变为短轴背斜而消失于盆地南部东西构造带中。盆地中部为北北东向隆起的刚性硬块,基底稳定,其上古生代地层较薄,中生代地层较厚,形成平缓的隆起构造,并与基底构造相吻合。盆地西南部与峨嵋-凉山构造带相毗邻(南北构造带),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活动性强。上述地质构造特征在盆地的地温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
上一篇 > 四川盆地油气区地温分布特征
下一篇 > 鄂尔多斯盆地地温分布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