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剖析: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独特运行规律

地大热能热储藏丰富、分布广泛,具有低污染、可再生、产能稳定、服务周期长等特点,受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地热能资源兼具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属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就曾经指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应当积极借鉴其他新能源产业的经验,摆脱传统低效的模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有必要立足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认识其内在规律,同时结合具体的外在环境逐步完成整体意义上的产业高质量hbddrn.com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1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司等机构于2018年8月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热能产业逐步完成从无到有、从粗放到有序的过渡,技术开发与装备能力逐渐与国际—流水平接轨,终端应用体系的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总体上来看,地热能产业体系的建设已经完成奠基性工作,浅层、水热和干热岩三种地热能勘查开发都出现了体系化的趋势。

 

2014年中国地热能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98.54亿元,然后以14.0%、16.0%、17.8%、19.2%、12.1%和9.2%的增速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发现,2014~2019年这五年间地热能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分别为0.047%、0.050%、0.053%、0.056%、0.051%和0.049%,在个别区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表明地热能产业在经济产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表明地热能产业进入了健康、稳定、规范的新时期,质量和效率将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重点。

 

1.1 地热能资源不均衡

根据国土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发布的勘测数据,中国地热能总体储量居于全球首位,仅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开采资源量就折合到约7亿t标准煤。具体而言,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能主要分布在东北、胶东半岛、华北、江淮流域、四川盆地、东南沿海等地区,高温水热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西藏南部及台湾省,干热岩型地热能则主要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山东日照与威海一带。中国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应当有独特的路径和模式。


1.2 市场结构非常复杂

在新常态背景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变数。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都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对地热能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及机构都成为了参与主体,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市场结构。从性质及资本背景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从产品与服务的层面来看,电力、地热供暖温泉旅游地热农牧业等主线引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图景;从运作手段的角度来说,资本效益、项目、公益服务等都成为重要基础;从竞争策略的角度来看,价格战、服务战、模式战均开展得十分激烈。正因为如此,客观认识与全面评价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均需要投入相当的研究资源


1.3 产业后发优势明显

相对于美国德国冰岛地热强国来说,我国的地热能产业存在着起步晚、起点不高的客观事实。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地热能产业的政策制定、总体规划技术研发等有许多薄弱之处。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在地热能产业发展方面同样有着许多“后发优势”。一是体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一旦中央政府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取向,就有足够的把握与能力为之提供政策扶持并进行必要的资源要素配置。二是资源优势。如前所述,中国地热能的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比之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市场、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的资源储备也能够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三是创新优势。hbddrn.com相比美国德国冰岛等国家,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这就使我们能够积极地对这一领域的技术市场开发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运用后发优势进行主动创新,这就能够形成有一定基础的创新。四是产业模式优势。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了丰厚的积累,这就为地热能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例如,河北雄安通过区域地热资源储备和政策优势的结合打造了地热能茶叶的“雄安模式”,开辟了地热能产业发展的区域化道路。


剖析: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独特运行规律-地大热能


2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就产业经济学意义而言,特定产业发展通常都离不开其客观的、具体的外在环境。产业发展需要外在环境提供各种要素,同时也会对之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在构建产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对外在环境的分析往往首当其冲。PESTEL分析模型作为一种大环境分析框架,是分析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


2.1 政治因素(Political)分析

与传统能源行业相比,新能源行业具有储量丰富、可再生性强、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在全球经济形势趋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限、国内消费不振等因素的作用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层面的高度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观念的影响下,北京河北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区各级政府纷纷指定推动地热能产业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总之,推动、支持地热能产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为地热能产业的总体发展及瓶颈克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热能产业政策已经较为成熟的情况相比,中国资源税和环境税等方面还存在政策缺失甚至是政策实施偏差等现象。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框架下,地热能产业的效益与投资相比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管理方面的治理能力hbddrn.com还不够专业化、精细化,存在着短视、冒进、过度干预甚至是权力寻租等问题。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政府的相关管理也处于摸索阶段,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等问题依然是地热能产业发展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2.2 经济因素(Economic)分析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供给侧改革、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了模式升级的有利条件,运动空间和试错空间都得到丰富和增强。从世纪初到现在,能源消费规模以12%以上的速率连年快速增长,对能源尤其是清洁型能源的需求缺口持续存在。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来看,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能耗且不可再生型能源的消费规模持续下降,以地热能为代表的清洁型能源消费则与之相反。从消费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持续走高,持续深入的城镇化将催生稳定而健康的消费市场。在环境和生态双重约束的整体框架下,集约、节约利用将成为能源市场消费的主流方向。此外,从产能的角度来看,地热能产业一方面是总体规模将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必然出现优胜劣汰、集群发展的局面。


2.3 社会因素(Social)分析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持续上升势头,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受此影响,地热能已经成为能源消费转型的一个重点。相应地,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有了深厚的社会性基础,尤其是广大南方地区对冬季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社会各界对消除雾霾这一问题的迫切需求,发展地热能事业可谓是势在必行。考虑到14亿人口所带来的巨大能源市场发展纵深,必然会形成一个基于地热能的“蓝海”市场。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地热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还尚未完全匹配。一是人才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热能在高等院校的开设才刚刚开始,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二是消费习惯问题。传统能源的影响力仍将持续,清洁能源要充分占领终端消费市场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压力,市场渗透率的提升还需要有关各方协调努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受宣传推广等因素的制约,地热能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分析

目前中国地热能产业链还比较简单,核心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核心设备的自主产权。从优势的一面来看,地热能资源勘测、干热岩无干扰取热、地热能直接利用地热能发电、地热泵等行业关键技术受到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的高度重视,技术原理及实践运用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同时,随着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进步,“能源互联网”正在成为电力市场新的关键词,地热能产业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地热能源的生产、应用都将以智能化的方式予以推进,从而形成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从局限的一面来看,地热能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风电光伏太阳能等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诸如勘探钻井、砂岩回灌、行业高端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上,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比之国外竞争对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技术发展上被“卡脖子”,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2.5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分析

根据地热能开发国际经验,其对环境的影响多是正面的,主要表现在可再生性好、生产过程污染程度低、开发应用能耗少等方面,就整体而言,地热能产业发展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如果能够开展全面的、有效的科普工作,社会公众对地热能产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外能源咨询的hbddrn.com社会调查,83%以上的社会公众对地热能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持乐观态度。当然,地热能开发过程中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实验和研究,由此所可能造成的地质问题乃至地质灾害也需要有预警意识。


2.6 法律因素(Legal)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热能产业主要以《矿产资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水法》等作为法律依据。这能够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制化的支撑。但是,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例如,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地下水”和“地热”的概念界定仍然处于相对模糊状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热能资源开发的法理依据。在实践中,地热能资源开发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制度文件内容弹性大、处置随意性突出等问题,其结果则是地热能开发具有一定的无序性。根据有关地质部门的勘测,由于地热能资源的无序开发,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达到每年2m左右的程度。所以,逐步加强地热能开发的法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对其产业的整体发展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剖析: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独特运行规律-地大热能


3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的关键点

在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坚决杜绝那种靠堆资源、攒人力、拉人脉等粗放式的发展观念,用新发展理念武装相关人员的头脑,创新创建“高质量发展模式”。对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则要结合地热能资源分布的实际及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涵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hbddrn.com。总之,要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走上科学规范、智能互联、大胆创新、看齐国际的道路,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3.1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创新是关键词,而科技创新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点。要提高中国地热能资源开发水平、打造产业竞争力,引入科技创新手段并推动产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整合政策、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不同维度的生产要素,大力提升技术研发力度。具体来说,积极对标国际经验,以中低温发电、高效换热、梯级综合利用、防腐防垢、保温和砂岩经济回灌等技术为切入点构建行业技术体系。同时,目前我国地热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与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应该加快培育地热产业专业化队伍,建立科学有效的地热专业人才形成机制,为地热产业大突破、大跨越提供支撑。此外,有必要从产业发展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地热能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各种资源的优化、智能化配置,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引擎。


3.2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可持续型发展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经历从幼稚到成长再到成熟期最后衰退的过程。对于特定产业而言,要尊重这一规律并延长其发展过程,这就要求产业发展模式具备协调、可持续的特征。对于地热能产业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应当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地热能资源的储量分布情况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情况等统筹规划,形成短期、中期、长期优序配置的总体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考量评价,如经营收入、增长情况、产品成本效益、技术发展水平、竞争结构、用户满意度等,推动这些指标在地热能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预警和风险控制功能。以公平原则、持续原则、共同原则为指引,在产业政策法规、财政扶持制度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方面也应当形成专项课题,摸索出符合国情的地热产业发展道路,让社会公众都能从地热能产业经济发展中获益。此外,还要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一因素,注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发达地区利益与落后地区利益的统一,使不同地区的地热能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3.3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环保型发展

地热能产业是新能源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绿色环保这一要点。以水资源、生态资源的合力开发保护为前提,避免地下水、土壤、地质等因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而受到不必要的破坏。除了在政策、法律法规等层面进行刚性的制度hbddrn.com约束外,还要倡导绿色环保型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为平台框架,对地热能发电地热能供暖等提供专项的财政资金补贴,对地热能资源勘测、技术研发、特殊项目示范、信息平台建设等也应当予以适度扶持。


3.4 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型发展

以效率指标为量化指标,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低效率增长与高效率增长两种类型。其中,高效率增长是低收入、高收益的增长,相应地,高效率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地热能产业来说,高质量发展模式也必然要走高效率发展的路线。一方面,应当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以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瓶颈性技术为依托,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实现精准投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市场在地热能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准确衡量政府、企业、员工、社会、环境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产出比,逐步从有效供给向高效供给过渡。


3.5 高质量发展是中高端型发展

根据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高技术化和知识化。根据我国地热能发展还不够成熟的现状,地热技术发展的路线应当进行科学规划,逐步解决低、中、高等不同类型的难题,最终实现中高端型产品/服务的推广应用。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相关各方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识优势,围绕前沿理论和产业中高端技术进行定向研发;另一方面,以中石化新星、北京控股、中核集团等大型国企为龙头,在技术、模式和项目上进行垂直示范,通过雄安地热综合开发、西藏地热发电青海干热岩发电示范基地等重点工程及优势平台实现优势地热技术向落后地区的辐射渗透。


3.6 高质量发展是为民共享型发展

地热能产业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社会利益。换言之,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既要涵盖收入、增长率等量化指标,也要有居民福祉等定性指标。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清洁型能源的消费需求,不能帮助广大居民享受由此带来的生活福利,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地热能高质量发展要以社会公众利益为中心,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地热能产业发展所创造的优质产品及增值服务。在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那些新建地热供暖地源热泵干热岩发电等项目,有必要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投资补贴;同时,在税收方面,要对地热能企业和项目开设专项窗口,提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减免,让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3.7 高质量发展是系统集成型发展

根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未来的地热能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在具体的发展上则要突出清洁高效、持续可靠、因地设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这表明,决策层在地热能产业发展上的考虑是宏观的、系统的、全方位的,hbddrn.com因此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应当顺应决策层的规划,走系统集成发展之路,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技术路线方面,应当根据地热能的类型进行开发路线设计,对技术难题要根据其梯度进行有序解决。在整体布局上,应当根据地热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进行精心谋划,重点有限发展中低温地热资源的转化利用,逐步攻克干热岩发电这一重点难题。在政策推动上,中央加强调控引导,地方政府依托“十三五规划”,面向“十四五”进行区域产业布局及产业集群的规划,形成国家、地方、基层多级配套的整体发展体系。


3.8 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包容型发展

21世纪以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经济发展与全球接轨的态势日益明显。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有国际视野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应当认识到,在地热能产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冰岛等国家具有先发优势,我们应当立足全球市场进行赶超,争取形成地热资源技术、成套设备、综合解决方案的对外输出,形成一种全球化的竞争力。这也要求与地热有关的各方在思路和行动上保持一致,通过产、学、研、用多方的配合不断提高地热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


剖析: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独特运行规律-地大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