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系统创新 “碳”路“零”先 ——零碳园区建设勾勒出清晰行进路线

   园区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如何让园区在创造工业产值的同时,在全面绿色转型上“零”先一步,实现由高碳到低碳零碳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行进路线。


    在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已逐步走向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零碳园区,标志着我国绿色转型进程正在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


    零碳评判有据可依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我国园区数量众多,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零碳/近零碳”标准难以统一。“此前,部分地区和行业部门等已进行了一些零碳园区建设的有益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统一规范、得到各方广泛认可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小海认为,《通知》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统一、清晰的技术指导。


    如何评判零碳?《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其中,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区间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指出,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认为,将对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纳入零碳园区,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竞争优势,在全球绿色低碳产品竞争中占据先机。     


系统创新 “碳”路“零”先 ——零碳园区建设勾勒出清晰行进路线-地大热能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园区成为高频词。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零碳园区建设列入 2025年重点工作。在实践层面,各地在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零碳园区建设落地。


    工业大省江苏率先发力。今年6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江苏省地方标准。这是江苏首个以“建设指南”形式发布的零碳园区地方标准。今年7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及推进全省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打造若干个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零碳园区标杆。


    各地“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模式也在加快落地。今年7月,4家园区被纳入2025年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并将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期打造成为零碳工业园区,5家园区入选云南省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并启动建设。此外,上海河北山东湖北贵州等地也陆续发布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通知。


    各地的建设目标也逐渐明确。山东计划2027年前建成1 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形成示范效应;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到2027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发挥试点带动效应;四川计划提升园区内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打造“四川造”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基地……康艳兵提到,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和用能需求差异化配置,有助于东部地区巩固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环。


    坚决防止贪大求全

    零碳园区建设标准高、任务重、链条长,将政策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仍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园区层面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论证、深入分析、综合测算,谋划建设零碳园区的路径方式,确保技术方案能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能保障,坚决防止出现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等错误倾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指出,现阶段,我国不同类型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尚不均衡,在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预测预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新能源全面入市、绿电直连等关键领域改革也刚刚起步。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格局和能源供需结构持续深刻调整,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好零碳园区建设的“时、度、效”。


    “必须以清晰的家底为前提。”潘小海提到,各地区应对园区的能耗结构、碳排放水平、技术基础、项目储备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科学划分优先建设和后续跟进园区,分类施策、 分步推进。对于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园区,可优先进行推荐,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其在技术、商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后续更多园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各地已拿出真金白银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支持。江苏无锡对列入市级零碳园区培育计划的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上海嘉定对于认定市级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四川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已将零碳工业园区纳入支持范围,对通过验收的零碳工业园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后补助支持。”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电力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各地政策也多次提及鼓励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并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我们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蒋毅提到,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