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零碳园区的能源革命:地热+绿电“零碳双保障”
今年是“双碳”战略五周年,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启新之年,更是零碳园区从愿景走向落地的行动之年。四十年能源管理体制变革说明: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发展主动权的“抢答题”。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如政策春雷唤醒市场——超百家园区已启动转型,近万亿元资金加速涌入,一场覆盖能源全链条、产业全领域的绿色革命已然开篇。
零碳园区的核心要义,是通过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实现电力、热力、蒸汽全流程零碳化供应,最终达成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动态平衡。而“地热+ 绿电”的组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路径。
绿电是园区电力零碳化的核心力量。风电、光伏技术成熟:既可依托现有电网稳定直供,保障园区生产生活用电;也能通过自建分布式项目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减少传输损耗的同时,筑牢电力零碳“基本盘”。
地热能是园区实现热力与冷能零碳化的重要保障。它不受昼夜、季节、气象条件干扰,可全天候持续输出稳定冷热源,既能满足园区建筑供暖制冷需求,又能为工业生产提供稳定蒸汽热源,填补传统化石能源退出后的热力空白,从根源上解决热力环节碳排放问题。
地热赋能:铸就园区“冷暖硬支撑”
零碳园区的能源革命,“电力零碳”是基础,“热力零碳”是关键。 在供暖方面,供热既是碳排“重灾区”,也是成本“老大难”。采用传统燃煤锅炉面临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困境,与“零碳”格格不入;采用天然气供暖,虽碳排放较低,但受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影响,价格波动大,直接推高园区运营成本,况且天然气是低碳而非零碳,始终存在减排短板。制冷端的问题同样突出:传统中央空调虽依赖绿电驱动,看似契合零碳方向,但受限于系统本身能效偏低、运行效率易受天气影响等短板,实际能耗始终居高不下。这不仅大幅推高园区整体用能成本,更让制冷环节成为阻碍零碳转型的“隐性瓶颈”。
在传统供能方式陷入“减排不经济、经济不减排”的两难时,地热能“零碳属性 + 经济优势”的双重价值愈发凸显,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能的最优解。地热与绿电形成“绿电动力+ 零碳冷暖”完整链条,二者协同发力,真正实现园区能源从电力到热力的全场景零碳覆盖。
从减碳效能看,地热能供热与绿电结合,全程无燃烧、可实现100%碳减排。与天然气锅炉相比,价格不受国际局势、市场供需影响,不仅牢牢守住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而且运行成本最高可降80%。以万江新能参与建设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清洁能源供热项目为例,地热能为58万平方米园区供暖,实现100%非化石能源供热,年减碳1.8万吨,且比天然气供热年节省成本约数百万元,实现“零碳+ 经济”的完美闭环,突破碳关税的瓶颈。
零碳园区建设,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时。它关乎能源安全,关乎产业竞争力,更关乎高质量发展成色。地热+绿电,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是一站式解决的最佳方案。这场变革,早抓早主动,早干早受益,等待观望者失机遇,迎头赶上者赢未来。只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魄力、扎实行动的决心,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就能书写零碳园区建设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绿色新动能、奠定生态强根基。
上一篇 > 迈向绿色未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