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

地球上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无尽能源,就藏在地下!你知道是什么吗?


就目前人类常用的能源而言,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能源。虽然很多国家不停地发现这些能源的新矿场,但人类文明还要延续下去,这些能源早晚会被开采殆尽。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当然有,并且美国现在就正在开发这种无尽的能源,据悉如果大规模投入使用,人类可以23亿年不用再为能源发愁!



这种能源就是地热能源,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能发电,能供暖,能提供饮水源,还能当医疗资源使用等等,用途非常广阔。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地热的本质

众所周知,地球内部宛如一座持续运转的超高温 “天然熔炉”,这也使得地热能成为一种可循环再生的清洁能源 —— 其能量源头,正是地球深层的岩浆活动与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的衰变过程。


地球的核心区域(地核)是一颗致密的铁镍合金球体,核心温度高达 6000℃,与太阳表面温度相近;地核外侧包裹着一层炽热的熔融岩浆(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这些岩浆蕴含的巨大热能,会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等方式逐步向地表传递。


地壳出现裂缝(如地震引发的断层、火山喷发形成的通道)时,地球内部的热能便会伴随岩浆、热水或蒸汽释放到地表。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虽然直接观测岩浆的机会极少,但天然温泉却是人们熟知的地热载体 —— 温泉水正是地下水吸收地壳深处的热能后,沿岩层裂隙涌出地表形成的,这也是最直观的地热资源体现。


地球温度分层

地壳表层存在一个特殊的 “恒温层”(又称 “常温层”),其温度常年稳定,不受地表四季温度变化影响。市政工程中的水管、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大多铺设在这一地层中 —— 既能避免夏季暴晒导致管道热胀破裂,又能防止冬季低温冻裂,保障管网稳定运行。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穿过恒温层继续向地下延伸,便进入 “增温层”(又称 “变温层”)。这一层的温度完全由地球内部热能控制,且呈现 “深度越深,温度越高” 的规律:通常情况下,每向地下深入 100 米,温度便会升高 3℃左右,若深入到 15 公里的地下,温度可达到 450℃以上,足以满足工业级热能利用需求。


不过,这一增温规律并非绝对 —— 受地质构造差异影响,不同地区的地热增温幅度存在明显区别。


那些地热增温速率远超常规水平的区域,被称为 “地热异常区”,这类区域往往是开发地热能的理想选址,比如板块交界的地震火山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带)。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这里便是典型的地热异常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活火山口所在地,黄石公园内分布着超 10000 处温泉、300 多个间歇泉、数百个蒸汽池与喷气孔,这些自然景观本质上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集中释放,也为地热开发提供了天然条件。


中国的地热储

美国外,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根据最新勘探数据,中国已探明的地热能源储量,在全球已探明地热总规模中占比达 7.9%;若按等效热值换算成煤炭资源,这一储量相当于 4626.5 亿吨标准煤,足以支撑长期能源开发需求。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我国地势呈现 “西高东低” 的特征,中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处于欧亚板块的隆起与沉降带,地壳相对薄弱,地幔热流更容易向上渗透,形成了大规模的地热富集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如台湾省)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同样拥有优质的高温地热资源


地热开发的难点

尽管地热资源储量充足,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却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 —— 核心难点在于 “深度”:开发深层高温地热资源,需要向地下钻探至 20000 米(20 公里)的深度,这一目标至今尚未完全实现。


历史上,人类曾多次尝试突破深层钻探技术:1970 年,苏联启动 “科拉超深钻孔” 计划,最初设想是 “钻穿地球地壳”,认为只需通过持续钻孔即可实现目标。 


然而实际钻探中,当钻孔深度达到 12000 米时(1983 年),钻井进度陷入停滞 —— 深层岩石硬度远超预期,且高温环境(当时测得温度达 180℃)导致钻头磨损速度急剧加快。


经过一年休整,苏联于 1984 年恢复钻探,直至 1994 年,钻孔深度仅新增 226 米(最终深度 12262 米),因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苏联最终正式终止该计划。


此后,俄罗斯在石油勘探领域取得突破:通过改进钻井技术,在库页岛的萨哈林 - 1 号油井中,将钻探深度提升至 15000 米,创下全球油田钻探深度纪录。但即便如此,这一深度仍未达到开发深层地热所需的 20000 米标准。 


深层钻探的核心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 “岩石硬度”—— 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公里,表层为较松软的风化物,下方则是致密坚硬的基岩(如花岗岩),常规金属钻头难以持续切削;


二是 “高温环境”—— 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温度不断升高,不仅会加速钻头磨损,还可能导致钻井液沸腾、设备故障,进一步增加钻探难度。


不过,这一困境近年来迎来突破:美国曾公开表示,其研发的新型钻头技术,可在萨哈林 - 1 号油井的基础上再向下钻探 5000 米,有望达到深层地热开发的深度标准。


技术革新

2022 年 1 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项颠覆性技术:美国 Quaise Energy 科技公司研发出 “微波辅助钻井技术”(俗称 “波钻”),该技术有望打破人类深层钻探的极限,为地热开发提供新路径。

地热能:地下的无尽能源 全球都在使用-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这种钻井技术的核心原理是 “超声波高频旋冲 + 微波辅助”:它将传统金属钻头与超声波装置结合,当金属钻头遇到坚硬基岩难以推进时,超声波装置会启动高频旋冲模式 —— 通过释放频率超 20000 赫兹的超声波,利用声波的振动能量震碎岩石内部结构,而非依赖传统的物理切削;同时,微波装置会发射高频电磁波,对岩石进行预热软化,进一步降低钻探阻力。


与传统钻头相比,微波钻头具有显著优势:由于超声波与微波均不与岩石直接接触,不会产生物理磨损,可避免频繁更换钻头的麻烦;即便持续钻探数千米,设备损耗也远低于传统技术,大幅降低了钻探成本。


超声波技术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被充分发挥:其方向性强、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的特性,不仅能精准震碎深层岩石,还可通过声波反射实现 “地下测距”,实时掌握钻孔深度与岩层分布,提升钻探效率。 


目前,Quaise Energy 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其中最大一笔融资规模达 4000 万美元 —— 这一资金规模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该技术的认可,更说明微波钻探技术已引发全球能源领域的瞩目。


Quaise 公司也公开表示,计划在未来 5 年内重启 “深层地热钻探计划”,推动地热能源从 “中浅层开发” 向 “深层商业化利用” 转型。


中国的地热应用


尽管深层地热开发尚未突破深度瓶颈,但人类对中浅层地热资源的利用早已落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成果尤为显著。


地热能按温度可分为三类:温度超过 150℃的为 “高温地热能”,主要用于发电;90-150℃的为 “中温地热能”,可用于工业加热、温室种植;低于 90℃的为 “低温地热能”,多用于供暖、洗浴。

 

除深层高温地热外,陆地上的火山、温泉、热水湖、喷气孔等地质构造,均能提供易获取的中高温地热能


中国的高温地热开发以西藏羊八井地热田云南腾冲地热田为代表:羊八井地热田建成于 1977 年,同年 9 月实现并网发电,是中国首座大型地热电站,目前总装机容量约 2.5 万千瓦,年发电量超 1 亿千瓦时,已成为西藏拉萨电网的重要电源之一;


云南腾冲因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带,拥有超 80 处温泉与多个火山口,目前已建成多座小型地热电站,为当地乡村提供电力支持。


中国台湾省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同样拥有丰富的高温地热资源,目前已在宜兰、花莲等地建成地热发电站,年发电量约 3000 万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当地的能源短缺问题。

 

中低温地热应用领域,中国的成果更为广泛: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住宅供暖,仅北京一地,每年就有超 5000 万平方米建筑采用地热供暖,可减少标准煤消耗超 100 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 260 万吨;


中西部地区(如陕西甘肃)则将中温地热用于农业种植 —— 在温室大棚中利用地热加热土壤与空气,使蔬菜、水果的生长周期缩短 30%,年产量提升 20%;


此外,地热还被用于水产养殖,在四川湖北等地,利用地热温泉水养殖罗非鱼、鳗鱼,不仅提高了养殖存活率,还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热资源中蕴含的、铯、铷等稀有元素,是国防、原子能、高端化工领域的关键原材料 —— 通过提取地热流体中的稀有元素,可进一步提升地热开发的经济价值,形成 “热能利用 + 资源提取” 的多元化产业链。


随着微波钻探等新技术的成熟,当地热开发突破 20000 米的深度瓶颈时,人类将能真正触达地球内部的 “热能宝库”。


届时,地热能或许能彻底改变当前的全球能源结构,成为取代化石能源的核心清洁能源,为人类提供真正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能源支持,推动文明迈入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