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中国油气井中化探

  在区域含油气性评价中,地球化学测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打参数井时,除获取地质一岩性和地球物理性质资料外,还必须取得有机质含量、类型和成熟度等地球化学资料。
 
  因之,井中地球化学研究向来是油气勘探的必有内容。这里所说的井中化探,主要指在油气田的勘查中,灵活机动地利用各种钻井样品,测定地下岩石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和烃类气体,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组成变化,以期在钻进过程中预测、监测油气层,评价油气显示,提出选择试油(气)层的建议,直接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所以说,井中化探带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详查和精查阶段有力的化探手段;从方法类别上说,井中化探依据的基本上是烃类指标,当属直接化探方法。
 
  1955年,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在四川盆地进行过地球化学测井法试验,在编印的《地球化学勘探》中,也介绍了油气测井等方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采用的是岩石发光沥青和水中氯离子检测等录井方法,也未将测井纳入油气化探的方法系列。随着技术进步和近地表油气化探发展的需要,从1989年起,地矿部石油局设立了“井下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应用”等一系列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井中化探方法,弥补了常规录井技术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足,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使这项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程同锦,1993;合肥石油化探研究所,2004)。
 
  20世纪90年代,井中化探已在许多盆地和海区的勘探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就工作方法说,不同的研究者开拓思路,针对游离烃、吸附烃和液固态烃设计了多种方法。在游离烃方面,主要以轻烃为观测指标,开发了岩屑顶空气法,即把钻井岩屑密封在容器(朱怀平,1994;缪九军,1997;陈浙春等,1997)或加水容器内(唐洪三等,1994),静置一段时间后抽取容器顶空气作色谱分析;岩屑吸附丝法把土壤吸附丝技术引入顶空气法,在岩屑容器内插入吸附丝一起密封,利用它累积吸附顶空气中的烃气,使试样规格化,以获得更好的测试结果(赵新华,1997);有的采用两个吸附丝或将容器恒温(50℃)加热,以增加试样容量,除轻烃外,可得到C5-C18。的测定数据(冯建跃等,1994;潘庆斌,1994)。在吸附烃方面,有人强调要利用物理吸附态烃,以顶空气法的方案采集岩屑,但在容器内加入饱和食盐水,并在恒温下振荡,使轻烃脱附(李广之等,1998);使用得更普遍的是岩屑酸解烃法,属化学脱附,可把吸附烃和吸留烃都释放出来,测试指标的范围也有所扩大(李鹤庆,1994;陈银节,1997;王国建等,1999)。用液固态烃作指标的方法,主要得益于分析技术的发展,被统称为荧光光谱法。这类方法将岩心或岩屑样品破碎加工后,经有机试剂冷溶萃取,用紫外荧光、三维荧光、紫外导数技术分析芳烃等指标,能对油气层作出更准确的判断(程同锦,1996;陈浙春等,1994)。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方法被综合运用,解决不同特点的问题。例如,针对样品陈化而采用适当方法,解决老钻井的复查评价问题(陈银节,1997;魏巍,1998);用井中化探综合方法解决凝析气藏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评价问题(王国建等,1999,2001);等等。总之,井中化探已成为有我国特色的油气化探技术,不仅是油气田勘探重要的手段,也为近地表化探的全面发展提供着重要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