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基于旅游的温泉文化遗产研究

  本文题目中的“基于旅游”,是指所讨论的内容具有可观赏性,或可操作、有实物载体、可辨场所等特征。本研究试图在温泉文化遗产范畴中,发现具有旅游开发意义的情景及对象,并且这种研究兼有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产学结合已为学界所关注,修建性规划也已是旅游规划领域中的重要类型,这让带有些许工程学内容的旅游研究具有了探索意义。
 
  随着温泉开发的不断升温,温泉旅游市场追求的主流趋势表现为引温泉入户、建设温泉别墅与五星级温泉宾馆,一个度假村甚至有几十到上百个温泉泡池。温泉地政府及开发商的建设欲望诱导了消费市场,温泉地向旅游者提供着大量、新建、大型的时尚性和奢侈性产品,而作为源头的传统温泉文化往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古温泉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一类专项遗产,在温泉旅游全面走向时尚的大趋势下,很容易忽视古时人们在利用温泉方面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温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温泉地的拆旧建新现象令人担忧。另一方面,追逐经济效益而热衷于高端的时尚消费,也埋下了种种现代不安全的隐患,比如强调私密也诱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作为为数不多可以现场看到源头的温泉资源,关注其利用历史与文化价值,有助于将公众意识引向客我或无我的历史空间方面,温泉开发采取稳步的文化保守性发展战略,无疑会满足社会将来对非传统安全保障的渴求,虽然这种渴求在目前还主要表现在对食品及药品安全的需求上。当社会对安全的追求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遗产旅游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对象也将不再仅限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些存在,旅游者也将会欣赏并非一定宏大的传统地方文化,接受遗产所给予的教化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古温泉利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纳入研究范围中,而目前学术界对温泉遗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温泉文化遗产
 
  温泉文化遗产以古温泉为空间载体,古温泉是指拥有悠久利用史且一定是曾经自涌的温泉,有泉眼、古池和与温泉利用直接关联的古建筑等。在我国现代语境下,古温泉多指1949年前就已存在的有名温泉,该概念与包括地热温泉在内的新兴温泉相对,新兴温泉是指建国后得到开发利用的温泉,尤其是指近10年才被开发出来的地热温泉。古温泉也可以指历史温泉地(包含聚落)的遗产核心区,此时其与周围新建区(带)相对应。古温泉具有文化遗产价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世界遗产的核心本质在于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就古温泉而言,那种突出价值体现在当今的稀缺性而非规模宏大,而普遍价值则可以理解为古时较为普遍的存在,以及伴随社会文化自觉中所产生的对之广泛的旅游需求。
 
  温泉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类,鉴于古温泉水工、当时的温泉聚落及温泉利用的单体规模都不是很大,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并非一定十分清晰,在本着确认保护对象为根本原则的初级研究阶段里,本文着眼于具体对象的讨论而非要给出所谓的科学分类。
 
  二、既有研究综述
 
  日本学者对古温泉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山村顺次将历史温泉地分为古代—近世、明治—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及现代4个阶段[1],仅在第一阶段里就再细分为古代、中世与近世3个子阶段(表1)。石川理夫出版了《温泉法则》专著,认为温泉自有法则,书中深入浅出地给出了一些温泉旅游应有的情形,作者对不为功利、不彰显消费的古代温泉利用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2]。松田忠德面向旅游者写出了《正确选择温泉》[3],书中给出了诸多仅限于温泉的文化概念,比如汤元是指大量供汤的泉源,还可以指工程性的蓄汤总池;拥有泉源且历史悠久的温泉老字号,往往还控制着从这里取水的其他家温泉旅馆,因而那些老字号也往往称为汤元馆或温泉大户(大家)。
 
  就某些状况而言,从地下水补给、获得热源,到地下热矿水自涌出地面为止,从这个思路得到的概念是温泉;而从旅游者利用的汤文化出发,逆引汤路线而进行反方向逻辑,便可以得到作为泉源或蓄水总池的汤元概念。换言之,温泉与汤元可以是指同一个场所,但逻辑起点则不同,温泉是个关于水的可被感知温度的物理概念,而汤元则是个关于热且具有文化性的概念。2008年,日本国宝协会为普及宣传事业还资助日本温泉协会出版了《温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4],书中并列了世界遗产与文化财的概念,文化财是日本本土先于联合国提出的相当于文化遗产的行政用词,该书参照联合国的分类将温泉遗产分为自然与文化两类,自然类包括温泉涌出关联及温泉析出物,文化类进一步被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温泉文化遗产是指有关的建筑、历史街区及工艺美术品,无形的温泉文化遗产是指有关的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入浴法等。
 
  我国学者引进了日本学界关于温泉的一些文化
 
  概念,比如温泉社区、泉源的文化元点意识、共有汤(总汤)、内外汤、分汤、公共汤、温泉地边界、温泉故事等,并将这些概念统称为温泉旅游的基本构件[5]。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对有关温泉汤的各种概念进行发展与演化脉络上的梳理,通过细微辨识区分了温泉与汤的4点不同[6]。本文作者还通过对河北遵化汤泉的调研及文献阅读,将在另文中提出古温泉水工概念,那是一个具有匠心性质的工程范畴,但其中却含有浓厚的文化意义,比如亦池更是井的温泉总池(蓄水并兼具景观功能,以闲时之蓄应对亟时之用)、温泉泉源及蓄水总池的疏浚技巧、溢流利用的曲水流觞、兼具降温的石渠引泉(相当于引汤)以实现空间利用的功能分异、温泉木闸等[7]。
 
  一些文博工作者也对古温泉文化进行了非常出
 
  色的研究。刘朴以位于承德县头沟镇汤泉村的清代汤泉行宫为对象,给出了汤泉总池(7.7×5.7m2)①、行宫周长(300m)、就庙原址建汤宫、泉源直径1m 及深度2m有余、坐汤可没颈部等具体的情景及载体描述,指出温泉行宫的功能有三———政治、休(避暑、打猎)沐理疗和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考察热河来源)[8]。徐小亮研究了华清池帝王沐浴文化,给出了临潼骊山汤、华清宫的莲花汤与海棠汤的尺寸与建筑构造描绘,也提及到了温泉闸门(木闸)、用于引泉与排水的青石板下陶水管道和用于沐浴的间厅(由较大单间组成的单排建筑)等[9]。
 
  三、临沂汤头温泉文化遗产
 
  通过近期两次对临沂汤头温泉的实地考察、访谈及阅读有关文献②,得到了关于古温泉文化的若干情形,具体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文化上的重要,虽然在目前还不能做到学术精确,但可以感觉到这些概念对推进温泉旅游研究具有确认、明晰及发现上的意义,这里结合笔者的一些思考一并提供给感兴趣的同行及有关人士。
 
  汤头温泉位于山东省南部,温泉水温最高可达
 
  73℃,属偏硅酸型热矿水,尤其在清晨可嗅到浓重硫磺气味,此水可饮可洗,日出水量达到6 000t,年接待游客为100万人次。
 
  (一)汤头现象
 
  汤头既是温泉所在地点的名称,本文亦指关于温泉的一种现象。山东中国的文化大省,除临沂的汤头外,即墨温泉原址还被称为汤上,两种说法都有温泉崇拜的意境。汤头尚有汤之头的含义,这个头既是指温泉汤利用的头,也指温泉涌出后汇入汤河的汤河之头,也多少有汤文化之头(基点)意境,但与日本的汤元相比,汤头更偏向于自然的物理性,可与温泉相比又多了点文化性。汤不仅比温要热,汤头及引起在地面上的热水流动,也要比从地下涌出的现象看起来可控。《水经注》中所描写的“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实际上支持了这样观点。正如前文所言,止于地热自然涌出时的认识而捕捉为温泉,温泉涌出后的相继各环节其实为利用温泉的汤过程,汤文化在年代上传承与演化,汤本身在空间上或走行或站驿,也是人间凭裸眼可视的地理现象。现在的温水河(汤河)并没有流入沂河,而是在汤头转而向东南入沭河,可认为汤河后来发生了改道。
 
  在中文语境下,源和头是有区别的,实体性存在的端点一般称作头,可视性较差的流动及传播的发生点称作源,源远流长也说明遥远的发生点也称作源,位于遥远但却是实体性、实在性的流动存在便可以称作源头。汤头温泉之所以被古人命名为汤头,说明泉眼距离聚落很近且当时的自涌量很大。“汤河,在州东北六十里,源出温泉”,“汤河出州北阳山下温泉也,南流十余里”,大量的温泉水在聚落不远处进入汤河,使得河水大幅升温,人们可感可视这一汤现象,所以取名为汤河,如此分析也让我们区分了汤头、温泉及泉源的微妙差别(图1)。
 
  正因为自然界里存在着汤头现象,在日本冈山县奥津温泉保留着以足踏洗涤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踏汤,主妇们在有温泉涌出的河畔浅水中手舞足蹈。在这里古井川河的上游及河床上,分布着众多42℃左右的碱性单纯泉(1升水中含有的矿物质达到1 000mg),沿河水的基岩底床上有长约几十米的源泉浅槽,冈山县还为此成立了由女性组成的踏汤舞歌传承会,除冬季外的每个星期日都要举行表演仪式。
 
  踏汤舞歌原本是边警戒狼熊出没边踏汤洗涤的一种民俗,女性将自己的头与腰用传统的彩布缠上,手持壁直无沿的带箍小木桶或木盆,那种既战战兢兢也欢天喜地的立式小跳跃踏汤风景可称作洗之舞③。
 
  汤头现象对温泉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面向终端消费者也即旅游者的建设中,要坚持可以眼见为实的开发原则,展示泉源及引泉路线,从而有效地防止诸如锅炉烧水、掺水等温泉造假现象的发生。随着温泉洗浴项目的丰富及以Spa等温泉衍生产品构成的旅游者活动链的加长,来访者多忙于体验各种产品而忽视温泉水自源头到入池这一过程中的真实性,其也为业者通过理性分析而决定进行造假提供了可能。
 
  (二)串汤降温
 
  高温温泉让旅游者下不去泡池,极端高温温泉也可被称做地狱温泉,现在我们一般通过蓄水于塔中待其降温或混合以自来水等获得适合洗浴的温度。古人对温泉进行降温的方法与现代做法看似相同但其实不同,借温泉自然涌出力而蓄水于总池中,而不是我们现在的靠消耗电力将温泉泵到塔中,或者将温泉混合以寒泉水或河水,而不是现在的掺合以经过消毒处理的人工自来水。古人在温泉降温上还有其他睿智的做法,一是在引泉的过程中附带着降温,将一些热量散发于空气中或传给输水陶管、石渠,引泉降温的同时也让温泉泉源以远的地段,具有了可以进行温泉利用的功能,这种不为温泉降温准备专门时间和专门设施的做法,也不为降温而消耗能源,足以体现古人在温泉利用上所投入的智慧;二是如临沂汤头温泉那样,通过串联汤池而逐步降低汤水温度。在汤头温泉的男汤池区内,古有一汤(头汤)、二汤及三汤,温泉由泉口依次注入,3个池子的水温逐步降低,旅游者从三汤下水,进而转二汤,一汤由于水温太高而绝少有人下池。
 
  最好的温泉洗浴不过是使用原汤,常温原汤是浴者争抢的对象,温泉地居民洗晨汤的习惯就源于此,但对于高温温泉,真正的原汤人是下不去的,串汤做法也暗喻着某种生活科学与生活哲学。其一是通过串池实现了蓄浴同场,不需要从总池里引泉到较远的距离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也不是混合以寒水而降低了温泉水的还原性;其二,最为原汤的一汤被高贵地摆上,大家都不去利用也无法利用之而成为所有人公共的崇拜对象,汤头古时也确实是这样,“特习俗相传四周不得置屋舍,故无解衣休息之所”,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享受一汤的存在和其带来的温泉蒸汽氛围;其三是先者鲜汤,先来者由于已经适应了三汤温度,因而可以享受更为原汤的二汤,后来者既便想进入二汤,但由于不能立即忍受其高温,故而对先到者浸泡二汤也不会产生不满情绪,这也体现了某种公平原则;其四则是有勇气者可以直接挑战二汤甚至是一汤。
 
  (三)里汤与外汤
 
  有很多以汤字定位的温泉概念,汤头温泉原本有男汤、女汤及癞汤之别,前两者以洗浴者的性别加以区分,而后者以治疾功能定位。以利用者身上的某个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定位某种事物,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考虑途径,比如历史上还有官汤、民汤与商汤的说法;另一种定位方式则是以地点属性来命名,比如日本古有外汤、内汤、秘汤等说法,现在又有露天浴场(pool)等。当然也有第三种或第四种考虑,比如以温泉水性状态定位的死海浴、蒸汽浴、汽泡浴、冲浪浴等,也可以有以旅游者行为考虑的坐汤、立汤、寝汤、手汤、双人浴及前文叙述到的踏汤。第五种途径可谓是在时间轴上的考虑,比如春夏秋冬之汤、晨汤、夜汤等。
 
  古人利用温泉多从外汤开始,“土人皆甃石为池引以澡浴”,就是在描述外汤情景,按照现代的观点当定为原址汤。外汤是就地取材的简陋建设,位于聚落之外,以利用为主,建筑为辅,也就是简单地用石头在泉源附近堆砌成一个池子之类,因地形、涌出量、聚落规模和人类愿意付出的工程量等影响,外汤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内汤发生在外汤出现之后,可指将温泉水引入室内、院内、聚落内等。汤头温泉最早的内汤可谓野馆汤泉,因官僚、文人的青睐,当地人在此建立了简易的馆舍,将温泉水引入室内,随后并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内汤承受着巨大的容量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容后,一些温泉地建设开始转向到户外,通过建设大型的露天温泉浴场来缓解压力并引导新的需求,因而露天温泉虽然在户外,但不能被看做具有历史意义的外汤,因为露天温泉是开发出来的大型现代洗浴空间而非利用泉源及其附近的场景,而且其选址也不是就泉建池。
 
  汤头温泉,“其(汤山)下有温泉二,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旧为男女分浴处”,男汤在寨墙以北,紧贴寨墙即外汤,女汤在北边寨墙以南,即寨里,故也称做里汤。这里的外汤有些不同于日本学者所说的外汤,里汤也多少不同于他们的内汤。至于当时的寨墙为什么选址在两个汤之间并且让寨子分布在里汤这一侧,或许出于警示、警戒的考虑,男性在寨外洗浴的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来访者,日本将这种警戒行为写作见张,或许是女性出于自己洗浴安全的考虑,那就让温度高的那个泉位于寨子之外④。上个世纪60年代,当地建设了新的温泉浴池(新汤),过去的男汤与女汤从此被称为老汤。以寨子内外来定位里汤与外汤,可谓是在原外汤-内汤认识基础上的一种丰富和推进。同样的情形也可以在福州得到印证,宋代的福州以城东汤门为界区分内外汤院,内外两个汤院当时都被定为官汤,而普通百姓只能在石垒成池的原始外汤处洗浴[11]。
 
  (四)季节汤与时间汤
 
  时空是把握旅游地理现象的重要坐标,空间布局因其可视而易于被重视,而时间的非物质特征多影响人们的捕捉意识,因而追求全时不变也即没有时间发挥作用的永恒,成为了一些学者的兴趣所在,历时研究在既有的成果中相对而言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学界时间自觉性意识在不断提高。所谓温泉社会现象的随时过程,这个“          时”是指季节及一日里的时间及时刻等,当然也可延伸指向温泉洗浴文化的演化,这些周期性、发展性的变化,也应该是温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汤头温泉一年中有4个洗浴高潮,分别是春节、清明、伏天和农历十月一逢山会。春节泡温泉是我国很多温泉地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民俗习惯,清明洗汤则更具有健康意义。在德国与瑞士,每年春季到来之际,也有清理泉源、洗浴并祈福的民间习俗[12]。在汤头温泉,据传清明节是汤神奶奶撒药时间,古人们清晨起来争抢头汤,这期间还会发生女争男汤的故事,汤头温泉也是国内少有的分别建有汤神庙与火神庙的地方,在古代能将汤细别为热(源)与水(源)而分别求助保佑,朴实思想中不无体现在认识路径上的敏锐、精准和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在日本古时也有三伏天泡温泉的说法,一般发生在凌晨1:00-3:00而被称做丑时浴。十月一逢山会泡温泉可解释为庆祝收获和消除疲劳,这种秋汤在日本称为落泥汤,汤头居民在秋天的集聚并洗浴,还让这种温泉浴有了节事特征。在时刻意义上,有晨汤、午后汤、午前汤、深夜汤、新年汤、岁末忘年汤等。与时刻相对应的概念之一是时间,在日本草津温泉有为克服水温太热及PH 太低而流行的时间汤,有些体感温泉则实行着长达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长汤。
 
  四、结论
 
  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有必要提出温泉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在古温泉水工、汤文化脉络基础上,通过在临沂汤头温泉的存在和发现,再丰富以汤头、串汤降温、里汤与外汤、季节汤与时间汤等概念和情景。
 
  本研究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提出建设温泉遗址公园,至少在空间上确定文化遗产的保护场所,为开展有深度的温泉旅游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其二,可对温泉文化遗产做有条件的复原及再现,毕竟仿真建设尤其是在原址上修旧如旧,对面向青少年开展教育与教化活动十分有益,这种教育功能也可以一定程度平衡旅游真实性下降所带来的困惑;其三,可以丰富与推进温泉领域里的文化遗产研究,也可以对概括性、分类性和有些停滞了的阶段性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引向具有新视野意义的情境性、工程性与时空性的应用方向。汤头温泉的温泉野馆已经消失,小癞汤在1916年就已湮,而现在变成了马路,老汤自上世纪70年代逐被废弃,火神庙毁于战争,汤神庙毁于文革期间,一些温泉地正在消灭文化记忆,古温泉文化的遗产保护工作亟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