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动力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

  地球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其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会变得松散和破碎,在各种地质营力的作用下会脱离基岩'不断迁移’最后在适当地点沉积成岩;强烈的地震活动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山崩地裂,改变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火山作用也会导致地球物质迁移和地面形态变化;喜马拉雅山在不断上升,而我国东部沿海某些地区却在缓慢下降,大西洋中脊多处沿东西向断裂并不断地发生水平位移。如此种种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岩石圈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它们是岩石圈及与其相接触的各圈层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岩石圈表面,岩石圈直接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作用;在岩石圈内部,岩石圈直接受到软流圈的作用。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对岩石圈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大气和水这种地表流体的全球性循环流动及生物的生命活动;软流圈对岩石圈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在岩石圈与其内部圈层作巨大规模相对运动过程中,软流圈物质所发生的循环运动。在地球内、外部这些圈层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与岩石圈演化相关的一系列动力地质作用和过程。
  因此'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地球以外的能量称外来能量,而地球内部的能量称为内生能量。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宇宙空间能。太阳辐射能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内生能量主要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内生能源可以促使岩石圈运动。
  地质学中一直根据动力来源不同,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种基本类型。但是许多地质作用并不仅仅是由所谓外来能量(外力)和内生能量(内力)引起的'而是各种内外力联合起来作用的综合结果。例如,重力通常被归属为内力,但地表流水和冰川等一系列外动力地质作用却都涉及到重力作用;通常将山崩、滑坡等归属外动力地交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过是某些地表物霞在重力作用下雨发生的下移作用。在地球中,岩石圈表面即地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面。在这个界面的上下,地球的空间特征和物质状态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上是大气圈物质的存在和活动的主要范围;其下则是岩石圈和软流圈等。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对地表以上的地质作用可用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方式加以研究;对地表以下的部分只能用间接的方式进行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用地表这个界面将地质作用分为地表的动力地质作用和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凡发生于地表界面以上的地质作用及发生于极为接近于地表界面的岩石圈表层的动力地质作用,称为地表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地表地质作用)。发生于地表界面以下岩石圈中的地质作用,称为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岩石圈地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