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北纬34-41°,东经106°-110°之间,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及陕西等四个省区。盆地南北长约8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2万km2,形似矩形;它南倚秦岭西靠六盘山、桌子山,北东以黄河为界。区内是中国著名的黄土高原所在地,盆地内部海拔多在1100-1800m之间。在长期经受雨水和河流的冲刷和切割的情况下,盆地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景观区。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朝断块的一部分,位于其西部,同华北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单元,但其发育特征却与之有很大的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的变质岩层所组成,是一个稳定的古老地块。
 
  加里东运动在盆地中表现为稳定的升降运动,使盆地接受了蓟县系、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沉积。上奥陶统一下石炭统期间盆地整体上升遭受剥蚀,此后又再次下沉形成了晚‘古生代中石炭统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在晚古生代,它经历了短期的上升隆起之后,干早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又再度下降,到中三叠统,下沉幅度达到最大限度,接受了巨厚的湖沼、三角洲相建造;到晚三叠世,地壳运动回返,沉积范围逐渐缩小而露出水面,遭受短期强烈的河流冲蚀和切割,在盆地内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形态(黄第藩等,1981)。在此基础之上,早侏罗统开始下沉接受河流相沉积,并逐渐充填古沟谷,至中侏罗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河湖相延安组三段地层。在侏罗统晚期燕山运动时期,盆地西部下沉、东部上升,表现为不均一的升降运动;白垩系的沉积中心移向西部;喜山运动时期,整个盆地上升,第三系地层仅数十米厚,地层较薄。而第四系则在盆地内堆积了l-200m厚的风成黄土,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基本面貌。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史表明:自加里东运动之后,盆地一直处于升、降的振荡运动之中,表现为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多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活动也很微弱。
 
  鄂尔多斯盆地在太古界和下元古界时已成为一古老的地块,其构造是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以下古生代地层为基底,走向北北西或近南北,并向南西微倾的大型单斜台地。此台地在天池和环县下倾最大,构成天环拗陷。其东北侧缓,西南侧陡。如按构造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若千个构造单元。由图可知,在盆地的外围,河套盆地、银川地堑和渭河地堑分别位于北、南和西北侧;3个断陷盆地受到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接受了8000m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其构造活动较盆内强烈,断裂发育,地震常有发生,与鄂尔多斯盆地形成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