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山东省东营市坚持勘探规划先行 明晰地热能开发利用路径
山东省东营市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水质独特,是省政府明确的“鲁西北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重要支点。近年来,东营市将开发利用地热能作为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路径研究、产业扶持和应用探索,蹚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模式。目前,全市地热开采井101口,占全省数量的61%。2024年全国实施单体规模最大的中深层地热集中开发利用项目在我市投入运行,全省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一是勘查评价“摸家底”。结合新一轮找矿行动,科学开展勘查评价,先后实施中心城区地热资源评价等9个地热勘查项目,开展东营区城区、河口区城区、孤岛—仙河地区等8个地热田可行性勘查,并对深层高温地热资源进行探测,基本查清全市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全市已探明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煤约占全省的30%;可供开发利用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分布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8.6%。
二是科学规划“明路径”。在科学勘查评价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东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编制执行《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专项规划(2023—2030年)》,构建起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体系,聚力打造城区清洁能源燃煤替代基地、地热能与水产养殖产业融合样板区、地热能与温室种植产业融合样板区“一基地两样板”区域发展布局,以科学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地热能产业。
三是创新思路“破难题”。坚持油地融合、先行先试,与中石化新星公司、胜利油田等三方共同出资成立山东鲁辰能源公司,通过联合开发模式在全省率先解决新设地热矿业权与中石化油气矿业权重叠问题,破解了20多年来地热资源依法依规开发利用的难题。
一是搭建政策体系。东营市政府发布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意见》,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10条”硬核措施,打造“1+1+10”政策保障体系,在用地、用林、资金等要素方面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市级每年择优选择30口建设规范、技术先进、效果显著的中深层地热开采样板井,给予每口井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建成绿色矿山或规模化供暖、农村社区供暖的地热企业实施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降本增效。
二是优化服务效能。简化地热能开发手续办理,创新推行“地热能开发一件事”联合审批,对新建地热能开发项目采矿、取水、环评、项目备案采取“统一受理、并联审批、统一出件”联合审批模式,全链条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审批时间由170天缩减至64天;创设“三案合一”制度,实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合并编制、合并审查,有效提高矿权审批服务效率,切实为企业减负30%以上。
三是建立规范标准。制定印发《东营市地热资源取热不耗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指南》,明确采灌井设计与施工、地热资源开采、地热尾水回灌等10方面技术标准,为地热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市地热资源开发动态监测系统,对全市地热开发利用单元开展流量、水位、温度等指标动态监测,精准做到“以灌定采、采灌均衡、水热均衡”,保障地热能资源利用能效和水资源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点面多元推进,探索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
一是突出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地热能试点工程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全市6个中深层地热项目纳入省地热能试点工程创建名单,牛庄镇无烟小镇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8家地热矿山创建省级绿色矿山。
二是突出多元利用。大力推行“中深层地热能+热泵梯级利用”替代电厂和锅炉房化石能源供热,未来三年谋划实施投资53亿元的地热能开发项目35个,全面降低供暖成本。积极推进“地热能+”产业发展,推动地热资源由居民供暖向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领域延伸,加快牛庄零碳产业园地热能与花卉种植、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地热能与水产养殖产业融合样板区建设。探索地热能在高温发电、工业利用等方面的示范利用,通过油田辛109井废弃井改造地热井综合利用,打造居民供暖、油气生产供热、洗井用热等多种应用场景,实现地热能梯级开发、集约化利用。
三是突出技术创新。与省煤田地质局、省地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东营地热研究院,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技术研发。创新地热钻井施工丛式井位设计,较传统钻井方法平均使用寿命提升约30%。大明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锅炉+吸收式热泵+地热”双供热模式,将吸收式热泵技术应用于地热能开发利用,在不增加额外能源情况下,将80℃的地热水利用至25℃以下,实现了地热能深度梯级利用。
上一篇 > 聚焦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领域 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下一篇 > 2025年中国地热供暖行业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