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学基本名词解释

  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指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常用单位为3 /md或3/ma。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2)地下水系统:由边界围限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包括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
 
  3)抽水试验:通过从钻孔水井中抽水,定量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判断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野外试验工作方法。
 
  4)综合水文地质图:把区域地下水调查工作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各种代表符号的方式,反映在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图纸上所编制的一种具综合内容的地质一水文地质图件。
 
  5)水动力弥散系数:(D)是表征地下水中溶质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6)地下水资源评价: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水质评价是水量评价的前提,水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
 
  7)矿床充水因素:
 
  矿体尤其是围岩中赋存有地下水的现象称矿床充水。这些地下水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水源,在开采状态下造成矿坑的持续涌水。  把水源进人矿坑的途径称为充水通道。水源与通道构成了矿床充水的基本条件,其他各种因素只是通过对水源和通道的作用来影响矿坑涌水量的大小,称为充水强度影响因素。水源、通道、充水强度影响因素统称为矿床充水因素,它们在充水过程中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充水条件。其中,充水水源的规模、充水通道的导水性以及导致采矿后发生变化的采矿因素,是矿床充水因素分析的重点。矿床充水是矿坑涌水、矿坑突水的前提条件。
 
  8)岩溶塌陷:覆盖于充水(或空气)空间之上的土层,因外力(抽水、放水、暴雨)作用瞬间塌落,先前存在的岩溶洞隙为容纳和运移塌落物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它是岩溶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与非可溶岩中产生的塌陷不同。
 
  9)矿山压力:由于采矿形成的采空区,破坏了矿区顶底天然的均衡受力状态,在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下出现顶板下沉、破碎、冒落;底板膨胀,底鼓出现采动裂隙,这种造成岩层变化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10)矿坑涌水量:矿中开拓与开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涌人 矿坑(包括井、巷和开采系统)的水量,通常以3 /mh表示。
 
  11)地下水资源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
 
  12)矿床疏干:为了采矿安全,降低成本,对威胁采矿的各充水水源采取的疏排、控制与隔离 等工程措施,统称矿床疏干。
 
  13)地下水补给量: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14)地下水水文分析法:是依照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来计算地下水在某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
 
  15)储水系数: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等于含  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用S表示。
 
  16)矿泉水:地下水中某些特殊矿物盐类、微量元素或某些气体含量达到某一标准或具有一定温度时,使其具有特殊的用途,即称之为矿泉水
 
  17)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水质为核心问题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除了进行一般性的水质现状评价外,还应对以水质为核心的地下水环境质址做出回顾评价、影响评价,阐明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的程度,污染区的分布状况和造成污染的原因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18)老窑水:被废弃的矿坑和淹没的生产井巷中的积水,是矿区浅部采矿常见的充水水源。
 
  19)水资源保护:核心是根据水资源系统的运动和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不是以恢复或保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状态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问题。
 
  20)水文地质测绘:(对测区地下水露头、地表水体和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整理、编制成图的工作。)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是认识地下水埋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种调查方法。其工作特点是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及填绘各种界线和现象,并在室内进一步分析整理,编制出反映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图件,并编制出相应的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书。
 
  21)连通试验:实质上也是一种示踪试验,在上游某个地下水点(水井、坑道、岩溶竖井及地下暗河表流段等)投入某种指示剂,在下游诸多的地下水点(除前述各类水点外,尚包括泉水、岩溶暗河出口等)监测示踪剂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时间和浓度。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地下水的运动途径、速度,地下河系的连通、延展与分布情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以及矿坑涌水的水源与通道等问题。以上问题的查明,对地下水资源计算,水资源保护,确定矿床疏干、水库水漏失途径,均有很大意义。  22)地下水动态: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址、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3)地下水均衡: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流人)量与消耗(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当补充量与消耗量相等时,地下水(量与质)处于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小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负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大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正均衡状态.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多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则可能出现负均衡或正均衡状态.
 
  24)水文地质图件:总结和反映调查区地下水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记录、储存地下水各种信息的空间载体,是分析、研究、评价、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依据,为国家各部门提供的基础性资料。因此,应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各种资料充分地反映在水文地质图件上。
 
  25)给水度(μ):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给水度和包气带的岩性有关,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
 
  26)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的质量):地下水中的物质组分,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