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

  一、总    则
  1、在当前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卫星像片和航空像片(以下简称卫片和航片)进行水文地质解译,以解决某些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这一工作必须贯穿于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设计编写、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除了应用卫片和航片外,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航空红外扫描图像。红外图像对地表水体、土壤湿度的变化及某些与含水量不同有关的岩性或构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尤其是在第四纪松散岩层、基岩裸露山区和热泉水分布地区效果较好。在困难地区必要时可进行红外扫描飞行。
  3、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精度,减少野外工作量。在编制设计阶段,应开展遥感图像的地质、水文地质解译,以便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工作量,并在野外工作阶段进行验证。
  4、在1/50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以遥感图像解译为主,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测绘和勘探工作。特别是在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通过对航片和卫片的水文地质解译,采用编测结合,以编为主,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工作。
  5、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除运用最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有条件时,应采用假彩色合成、假彩色密度分割、影象边缘增强等技术,突出有效信息,以提高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效果。
  6、最终报告的验收,要注意检查遥感图像资料的利用程度与实际效果。
  二、准  备  工  作
  1、在野外调查以前,必须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遥感图像资料理集、像片质量评价和编录、设备仪器准备、制作航片镶嵌图、进行水文地质初步解译及编写踏勘计划等。
  2、在水文地质普查任务确定后,应及时搜集各种遥感图像。当前,遥感图像主要是指卫片和航片。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不同波段的卫片。卫片应视需要放大到1/100万至1/20万,搜集l—2套。航片一般以比例尺为1/5万为宜,搜集1—2套。其中,一套作像片镶嵌图或作典型样片用。在搜集航片的同时,对航片镶辑复照图、像片平面图、航片航摄技术鉴定书等,要一并收集。为适应普查专题研究的需要,可以在重点研究地段进一步搜集较大比例尺航片。
  3、在对遥感图像进行水文地质解译前,要对所搜集的像片进行质量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成象时间、像片清晰程度、重叠度、航向、倾斜角、摄影质量及可解程度等。像片必须影象清晰,无云或少云覆盖。
  4、 应用遥感图像进行水文地质解译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分队在普查规范规定配备的仪器设备中,要适当增加反光立体镜、袖珍立体镜、立体高差仪、航空像片转绘仪、照相机等解译工具。水文地质大队要配备相应的暗室设备和遥感目视解译设备。普查大队应配备手持放大镜(3—6倍)和相应航片夹、绘图聚脂薄膜、特种色笔及脱脂棉等。
  5、在搜集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同时,要搜集工作区地物,尤其是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资料。当进行航空红外扫描飞行时,应进行地物、地质体测温工作,并搜集工作区气象及不同季节地质体的温度变化资料。
  6、在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应逐步在室内建立水文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并对像片进行初步解译。首先从反映地质构造现象最清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区。对标志明显的地质体,可尽量划分到任务要求的最小单元,而对标志不明显的则不必强求,但需记录下来,以便在踏勘时注意。在初步解译的基础上,编制地质、地貌、水系及水文地质初步解译草图及解译标志表,为野外踏勘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依据,并布置少量踏勘工作量。
  7、水文地质踏勘应同建立像片的野外解译标志结合起来。建立解译标志的水文地质点的数目,根据工作区的任务、目的及像片的可解译程度以及工作区范围的大小来定。
  8、在建立野外解译标志以后,应进行实测剖面工作。这一工作最好是普查小组的全体野外地质工作人员都参加,以便对岩石名称、地层划分、地质体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特征等取得共同认识,统一标志。实测剖面测量完毕后,将其内容转绘到航片镶嵌图的相应部位上。
  9、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像片的水文地质详细解译工作,修改解译草图。在此基础上,编制初步水文地质解译图,作为水文地质普查设计书的主要附图。在水文地质普查设计书中,要增加说明所使用的遥感图像的类别、质量评定、比例尺、初步解译标志、水文地质解译方法及初步解译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野 外 工 作
  1、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小,必须把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和像片解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观测质量和对影象的分辨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条件提高测绘效果。在野外工作中,特别要仔细观测影象特征的各项要素,例如:各类岩组的颜色、机械强度、形态、植被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与水文地质现象有关的各项要素,例如,地表水体、地下水溢出带、泉点、冲洪积扇的分布与叠置关系、古河道带、断裂及隐伏断裂、隐伏构造、滑坡泥石流、冻土、冰川及冰雪、岩溶地貌、伏流、各类盐碱土以及土壤湿度等。
  2、在野外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单张像片进行实地布点。在地质点和水文地质点野外描述中,要注明该点所在像片编号和增加描述与影象特征有关的内容。典型的解译标志和重要的地质界线,要有野外素描图或实地拍摄的照片。进行野外工作时,必须特别加强现场解译,以不断丰富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
  3、水文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考虑遥感图像的初步解译成果。观测点、观测路线要尽量布置在露头好,遥感图像所反映的地质现象的关键部位。地质观测路线的密度要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像片解译程度而定,一般可按常规水文地质普查的规定适当放宽。
  4、观测路线放宽的程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解译效果较好、把握性较大的地区、地质、水文地质界线在像片上能连续追索,可以选择较稀的观测路线加以控制。地质观测以验证为主,重点是搜集在航片上难以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
  (2)对于解译效果中等,地质、水文地质界线不能连续追索的地区,观测路线可按规定略加减少;
  (3)对于解译效果较差,各种地质体解译标志不明显,在像片上无法区分各种地质体界线,则仍按原规定的定额布置观测路线。  5、对于1/20万—1/50万水文地质普查,根据上述图像解译程度与实际效果,在编制设计时可以减少一部分野外测绘工作量与勘探工作量。所减少的工作量应在设计书中加以说明。
  6、  野外工作结束前,要对像片做一次全而解译。其任务是对全面资料进
  行总检查,以便提高解译质量,找出问题,便于及时在野外进行补充复查。对图像上有反映、但在野外调查不能发现的地质问题,可布置一定数量的物探钻探工作,以便加以验证。
  7、进行野外资料验收时,应对像片的解译程度、野外路线布置的合理性及基本地质解译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评述。如发现地质解译不足,野外检查验收资料欠缺,不能满足室内资料整理要求时,在补作必要的工作后,再予验收。
  四、室内整理及成果
  1、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及编制图件及文字报告等项工作。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是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的重要阶段。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各方面资料对图像进行深入研究和补充解译。解译的新成果要进行室内编录,并在单张照片上进行修编。属于过渡型解译成果,可着墨勾绘于聚脂薄膜纸上,用特种色笔勾绘于单张照片和像片略图上。最终成果则应在像片镶嵌图上着墨勾绘,以不同符号或注记区别各种解释界线。
  2、遥感图像的水文地质解译和解译标志的建立,应贯穿普查工作的始终,做到反复解译,反复验证,不断完善。
  最终水文地质图定稿之前,应对遥感图像进行一次最终的全面系统的解译,要选定适当数量的解译点编制卡片,并在实际材料图上注记表示。
  3、编制最终详细水文地质解译图,必须在单张像片最终解译结果转绘到l/5万或1/10万地形图上进行,然后再缩绘到1/20万或1/50万地形图上。必要时,可单独编制地质构造解译图、地貌解译图、第四纪地质解译图等。
  4、最终水文地质图的编绘,除了利用水文地质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以外,应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成果。特别是遥感图像反映较好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界线,以及地下水露头、地表水体等资料,应利用其修改各种地质界线和解决普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5、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须包括遥感图像资料应用情况、地质解译方法和成果,以及解译质量评述等内容。必要时,可单独编写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专题报告。
  6、在成果验收时,应同时验收各种遥感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