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能源规划
无锡太湖新城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实践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以能源、环境技术为核心的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方式转发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使得低碳生态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锡太湖新城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的“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瑞典王国环境部授予的“中瑞合作示范项目”、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江苏省首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通过近几年来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实践,力求探索适合本地、可以推广到全国的一套低碳生态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
1 太湖新城基本概况
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城市南部,总面积约150km2,建设用地约95.7km2,生态保护用地约54.3km2,是一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主要功能定位为商务商贸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是无锡高端商务、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的集聚区。太湖新城以建设成为无锡新核心为目标,着力于打造无锡科技型国际化自主创新研发创业区、生态宜居区、创意前沿、科教高地、生态绿肺。
太湖新城最终将形成“一心、两轴、五大片区及两条开敞空间带”的空间结构。一个发展核心区即:集行政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中央公园、金色港湾于一体的新城发展核心区;两条发展轴线指:东西向创意山水轴,南北向都市魅力轴;五大片区包括:太湖科教园、太湖科技园、发展核心区及核心区两侧的两大生活片区。
2 太湖新城生态规划
太湖新城的建设秉承了规划先行的理念,
在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环境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色彩规划等传统规划的基础上,从低碳生态理念角度完善多层次的生态规划,并反馈调整、完善原有法定规划、强化生态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落实,提高生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007年以来,太湖新城共编制完成《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规划》、《中瑞生态城总体规划》两个生态城规划[2~3],形成了《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2010-2020)》、《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2010-2020)》两个规划指标体系[4~5],并对《太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指标更新》、《中瑞低碳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进行了两次控规修编,同时还完成了能源、水资源、公共交通、环卫设施等10多项生态专项规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规划体系。
(1)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
太湖新城选取了能全面衡量宏观状况的经济、社会、环境、自然资源4个方面指标,形成28项指标。随后,太湖新城拓展深化了指标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全面、普适性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绿色交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建筑、社会和谐六大类及33小类、62项指标,并形成实施导则[6](图3)。
(2)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
对于太湖新城范围内建设标准更高的中瑞低碳生态城,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城市功能、可持续绿色交通、可持续能源利用、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固废处理、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建筑设计7个可持续指标,并详分为7大类、26小类、47项指标,形成了更偏重于规划控制和建设引导、更注重可操作性,更强调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建设指标[7](图4)。
(3)控规修编
为将生态理念和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地块中,太湖新城对控规编制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生态指标的更新,主要是在原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加入低碳生态内容,从生态指标体系中选取部分可以落实到空间管理的指标加入到控规图则中,从土地管理、建筑管理、地下空间利用、交通控制、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服务配套等7个方面提出地块的控制指标(强制性)和引导内容(引导性)。
选取的生态指标包括每100m2绿地乔木数量、本土植物比例、绿化屋面比例、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等生态环境指标;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净水设施、垃圾真空回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太阳能利用及地热能利用等资源利用指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节能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等建筑管理指标;公益性公共设施、市政公用配套等服务配套指标。通过传统控规指标与生态指标的有效结合,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以及科学化水平,推动示范区低碳生态技术的落实。
(4)专项规划
太湖新城共编制完成供电、中压配电网、燃气、生态水系、综合交通、给水、污水、雨水、中水、公交、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照明、环境卫生、加油加气充电站布点规划等共计13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根据太湖新城的资源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分解细化的技术方案,先后编制完成了《无锡太湖新城能源规划》、《太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生态景观及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以及《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等生态示范区特色规划,为落实太湖新城生态城的能源目标提供了规划指导依据。
太湖新城是国内首个将宏观指标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的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了生态指标体系的内容。
3 太湖新城生态建设实践
3.1 湿地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构建“三纵三横”的湿地系统,三横为梁塘河、庙桥港及贡湖湾;三纵为长广溪、尚贤河及蠡河,现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其中60%已经建设(图5)。
其中,尚贤河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97hm2(图6),贡湖湾湿地保护区东西方向长6km,南北方向宽1km,总用地面积约为6km2(图7)。
大规模湿地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同时,减轻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利用植物吸附灰尘,还可以改善空气品质。此外,湿地系统还可以起到改善城市的景观,增加公共或私人的绿色空间,丰富城市物种的多样性的作用。
3.2 能源系统
通过调研诊断太湖新城建筑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情况,对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预测评估,制定出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方案及地块指标、能源中心规划方案,从而达到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及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的四大目标[8]。
目标1: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
太湖城能源规划改变传统能源规划的理念,从“供多少”到“用多少”,建筑必须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能源使用方面限制城市能耗的无限制增长。考虑综合节能效果、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太湖新城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可替代常规能源比例为10.2%。
目标2: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
突破传统城市能源规划和管理模式,将能源指标分解引入地块控制性指标内,探索从城市规划层面能源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例如:1#建设用地区域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限制为6.43%;实施方案可参考光热、光伏和土壤源热泵资源供给潜力选择,优先选择光热、热泵(图9)。
目标3: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
针对中央商务区、中瑞低碳生态城等高密度区域,建立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中心,实现能源高效梯级利用(图10)。
目标4: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
基于“信息城市”理论,开发城市能源管理系统,可逐步实现对城市区域能源调控、单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用能系统运行,建筑可再生能源运行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建立中瑞生态城试点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图11)。
3.3 交通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主要分为4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五横八纵”的主骨架及“五横九纵”的次骨架,并确立了“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中运量系统、常规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以及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承担公交接驳、短距离出行以及健身休闲的功能。规划远期公共交通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
根据规划,太湖新城构筑居住与工作、商业片区的联系走廊,实现“慢行-公交”接驳距离不大于500m,换乘距离不大于150m的要求,根据太湖新城河网密布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滨河慢行路径,规划了一环(环太湖及景区慢行系统)、五纵、三横、四连的慢行休闲骨架网络;其中经过生态城的是“四连”,即连接太湖新城核心区、华庄居住区、太科园中心、新安居住区的东西向慢行休闲廊道,并形成尚贤河和运河慢行系统之间的连接。
3.4 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
构建中水管网。中水管网一期工程中水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建设地块内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地块内公共厕所的日常冲洗,现已完成沿吴都路中水市政管线建设共10km。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m3。污水处理采用改良A2/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去除有机物,除磷脱氮的目的。二期扩建工程采用了目前国际比较先进的生物池工艺优化精确曝气控制系统。现出水水质远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规定的一级A排放标准,达到国家再生水利用标准。
加大雨水收集利用,将太湖新城内的河道规划区划分为11个排水区域,依据每个分区的用地性质、功能不同,分别控制其下渗量及径流系数。采用生态雨水收集方案,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雨水径流引入两边或中央绿地,绿化带建设为下凹式绿地。
3.5 综合管廊建设
将管线集约化的内容纳在综合管廊中,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够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麻烦;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因此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为规划发展需要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无锡太湖新城根据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加大综合管沟的建设。在核心区沿路建设共同沟,内置中水管、电缆、电讯、给水干管等,综合管廊总长达16.5km,土建总投资3.3亿,电气等辅助设施1.65亿。根据实际需求,在立德道、信成道、清源路建设双仓综合管沟,在瑞景道、大通路建设单仓电力综合管沟[10]。
3.6 绿色建筑
无锡市太湖新城绿色生态城区新建绿色建筑目标为:示范区所有新建建筑均应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进行建设,70%应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认证,20%应通过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10%应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截止到2013年底,无锡市太湖新城新建绿色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12个,总建筑面积116.6万m2,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筑面积6.1万m2,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筑面积为18.2万m2,一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筑面积为92.3万m2,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还会有无锡低碳展示馆、金融商务第三街区等大批高星级的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落地。
为高效快捷地推进太湖新城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无锡太湖新城在土地出让合同文件中即列入绿色建筑等级、节能标准要求、场地生态、可再生能源以及装修标准等多项绿色控制指标,具有先控先导、事半功倍、降低行政成本、撬动市场积极性等诸多优点,有效地推动了示范区内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带来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每年节约标煤量约为2.75万吨;提高了太湖新城土地出让价值;减少CO2排放量7.34万吨,减少SO2排放量55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275万吨;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的排放总量,对于缓解太湖新城气候环境作用十分显著。
4 太湖新城保障机制
为了深入推进太湖新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快太湖新城“江苏省绿色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和“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的低碳生态建设,太湖新城从政策保障、组织架构、管理考核以及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形成多层次保障机制,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城。
从政策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以及保障示范区建设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11],细化了生态城建设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并明确了市各部门责任分工,健全责任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职责分工,落实推进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立法规划、政策引导、企业自觉、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形成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生态城建设系统和共建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从组织架构方面,成立无锡市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太湖新城发展办公室、太湖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太湖新城建设进行管理,成立了无锡太湖新城绿色生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示范区内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战略及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机制和优惠政策,开展区域内土地集约利用整合,负责统筹安排示范区建筑节能配套资金。
从管理考核方面,太湖新城联合国土部门、市建设局、审图中心等职能部门,对太湖新城内绿色建筑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形成了政府管理与行业推动的良性联动机制,出台了《无锡太湖新城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无锡太湖新城绿色生态城区项目管理办法》、《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个绿色建筑考核管理办法,对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资金管理措施、项目资金审批和拨付以及管理和监督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管理。
从技术保障方面,太湖新城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了无锡太湖低碳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明确技术中心主要作为太湖新城绿色生态城市、生态城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管理部门,行使生态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技术管理职能,协助政府相关审批部门提供绿色建筑、低碳生态指标专项审查意见等职责。技术中心积极探索技术管理方式,在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后,联合发布《关于在太湖新城范围内新建项目开展绿色建筑预评审的通知》,对太湖新城国家示范区范围内所有新建建筑项目施工图创新实施绿色建筑预评审模式,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规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 > 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研究
下一篇 > 我国能源依赖型城市的能源供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