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规划

城市能源规划中节能降耗对策研究-以泰州为例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 势在必行。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明确了“ 十一五” 期间, 万元GDP (地区生产总值) 能耗降低20%左右;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国首次提出万元GDP 能耗这一约束性指标, 是强化政府责任的确保指标, 是城市能源规划必须落实的目标, 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更是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最好实现途径。在《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能源规划中,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能耗指标, 找出泰州地区现阶段能耗居高不下的根源, 探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对策。
 
  一、节能降耗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泰州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 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 高耗能行业发展较快。2006 年泰州市万元GDP 能耗1.228 吨标准煤, 高出江苏省平均水平37.8%,在全省十一个地级市中居第三位, 仅次于徐州市和南京市。2007 年全市万元GDP 能耗1.156吨标准煤, 下降5.55%, 但与2005 年(1.06)相比不降反升, 完成“十一五” 目标压力很大。导致泰州市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二产比重进一步上升拉动了能源持续增长根据测算, 一个区域如果三产比重提高1%, 二产降低1%, 单位GDP 能耗可以相应降低1%; 如果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 高耗能行业下降1%, 则单位GDP 能耗可以相应降低1.3%。近年来, 泰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出GDP 增幅, 二产比重逐年提升, 由2000 年的49.5%上升为2007年的58.3%。与此同时, 三产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二产, 所占比重不升反降, 2007 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3.2%, 比2000 年下降0.7 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耗水平的高低。2006 年泰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25、1.47 和0.78 吨标准煤,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当于第三产业的1.9 倍。单位能耗水平较高的二产比重较高,高出全省2 个百分点, 高出全国9.5 个百分点,而单位能耗水平较低的三产比重偏低, 不仅低于全省36.3%的水平, 也低于全国39.4%的水平, 这是泰州地区总体能耗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工业结构重工化趋势明显, 高能耗
 
  行业比重偏高泰州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结构重工化趋势明显。以2000 年为标志, 重工业比重开始超过轻工业, 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增长42.4%, 增幅高于轻工业20 个百分点; 重工业比重达68.6%, 高出轻工业37.2 个百分点。据测算, 我国重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当于轻工业的4 倍。以2006年为例, 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6%, 重工业增长27.4%, 重轻工业比重为62.4: 37.6; 重工业耗能811.5 万吨标准煤, 占工业总能耗量的92.7%, 轻工业耗能64 万吨标准煤, 占工业总能耗量的7.3%, 重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轻工业的7.65 倍。重工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进一步推动了泰州市能源消耗的增长, 从而提高了总体能耗水平。从工业能源消费行业结构看,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六个行业是泰州市重点耗能行业。2007 年这六个行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413.64 万吨标准煤,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80.35%。
 
  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形成, 一批耗能较大的工业企业投运, 带动全市能耗的上升。如靖江市2006 年投运的江阴-靖江工业园长强钢铁, 2006 年万元产值能耗高达2.583 吨标准煤, 若剔除长强钢铁,靖江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万元产值能耗可下降25.54%。此外, 无锡锡钢和无锡焦化两个高能耗的企业即将移到靖江市新港园区, 2009 年建成的无锡锡钢一期将会拉动靖江市万元GDP能耗上升15 个百分点。
 
  (三)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 经济增长
 
  利用能源效率较低经济增长需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经济每增长1 个百分点,相应能源消耗需要增长多少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低,反之
 
  则越高。按照“十一五” 期间全国平均每年
 
  万元GDP 能耗量下降4.4%的要求, 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应从“十五” 期间平均高于1 下降到0.5 以下。泰州市2005、2006、2007 能源弹性系数分别为1.2、2.2、0.6。2006 年能源弹性系数高的原因是承接苏南产业转移新上高能耗项目的影响。总体上看, 泰州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 说明经济增长利用能源的效率较低。
 
  (四) 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煤炭消费比重高。我国煤炭价格主要反映开采成本, 忽视了资源和生态成本, 煤炭等初级能源价格偏低, 企业大多把价格低廉但污染较重的煤炭作为能源消费首选。2007 年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为244.87 万吨标准煤, 占规模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47.6%。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目前, 煤炭、电力仍是泰州主要能源品种, 分别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47.6%和46%; 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清洁能源消费量虽然有所上升,但比重依然较低。
 
  对节能认识不足。把节能降耗作为软指标, 推进力度不够; 节能措施及政策法规落实得不到保障; 少数企业重眼前、轻长远, 重速度、轻质量, 对节能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节能降耗面临形势严峻, 机遇挑战并存
 
  《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近期( 到2012 年) GDP 增长保持五年翻番, 人均GDP达到50000 元, 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关键时期, 也是经济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尤其在人均GDP 3000~10000 美元)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天然气需求比例上升) 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国际背景下, 加之中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在能源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 能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也是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重要因素, 节能降耗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石油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6%, 我国煤炭储量较为丰富, 但人均可采储量也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2%。
 
  而且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普遍较低, 2006 年我国万元GDP 能耗为1.21 吨标准煤,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 能源消费大幅增加, 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支撑不住, 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 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纵观当前节能形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看, 去年以来国家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控制的重点行业就是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 支持的重点领域中节能减排是重要方面。从泰州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看, 面对工业结构重型化发展趋势, 节能降耗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硬措施,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从企业运行情况看, 面对能源价格高位攀升、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 节能降耗是企业化解增本减利因素、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总的来看, 节能降耗刚性约束加强, 发展机遇难得, 城市能源规划应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引导城市把居高不下的能耗降下来。
 
  三、节能降耗对策建议
 
  泰州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 其能源消费与外部能源生产和供应密切相关。按照泰州经济增长目标, 能源弹性系数取0.4 左右, 推算近期泰州能源消费总量约2200 万吨标准煤。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潜力的有效挖掘。
 
  能源规划应首先树立节能优先的战略目标, 推动能源节约发展、多元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向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转变, 由主要注重能源供给能源供应和需求管理并重转变, 由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力争第一产业能耗保持低速增长,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能耗逐步实现零增长, 第三产业能耗逐步降低增速。
 
  (一) 加快结构调整, 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耗的基础性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能耗过高问题,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逐步淘汰“三高一低”和“五小” 企业, 限期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坚决关闭小化工、小电镀生产企业, 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 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坚持以信息化为基础, 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 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和旅游业等高成长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四要切实优化用能结构。从战略上说, 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 泰州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方面有一定基础, 针对目前利用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市场容量小等问题, 应采取经济激励政策, 强制再生能源占有一定市场。同时, 推广热电联产, 建立新型能源系统。对利用余热、余气、余压或其它低热值燃料的热电联产项目继续实行鼓励政策, 保证热电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 对于发电供热用煤, 应完善环保设施达到排放标准, 天然气的发展应注重用气负荷的季节平衡, 开展天然气梯级有效利用, 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
 
  (二) 提高沿江开发引进项目质量
 
  泰州沿江岸线是宝贵的资源, 沿江开发引进项目要把项目质量放在首位, 把环保节能放在首位, 严格把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低效益的项目拒之门外。对年耗能1000 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项目严格用能评估的同时, 还要兼顾区域能耗的平衡。在发挥好黄金岸线的黄金效益的同时, 把节能环保看成是黄金效益长期持续释放的前提和保障。
 
  (三) 狠抓工业重点大户, 发挥好节能降耗的主体作用2007 年泰州工业总能耗占全社会能耗70%, 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部工业能耗达76%, 全年耗能3000 吨标煤以上的135 家企业其年耗能占规模以上企业耗能量的80%以上。因此, 高耗能企业是推进节能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一要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督促引导企业在发展战略、生产组织、产品结构调整及内部管理等方面融入节能理念, 落实节能措施,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 扩产不扩能”。二要扎实开展能源审计。目前, 泰州市仅对列入全国和省重点耗能大户开展了能源审计, 编制了节能规划规划要求其年耗能5000 吨标煤以上的企业, 也要按照《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国家标准, 扎实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及改造方案的编制。三要加快节能项目建设。
 
  把节能项目作为各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步伐。
 
  (四) 加强技术节能, 积极推进节能服务
 
  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是节能降耗的主要动力。加强节能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 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把节能技术作为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 鼓励产学研联合, 将节能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半导体照明、生物质能利用等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落实国家确定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 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实施企业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改造。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节能技术服务机构, 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节能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
 
  (五) 加强管理节能, 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强新建项目管理, 对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行用能总量控制; 在招商引资中, 要将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的审核条件, 严格把关, 新建项目能耗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先进水平, 从源头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强标准化管理和能效标识管理, 认真执行主要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推进节能工作规范化; 严格执行国家能效标识管理办法, 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管理, 引导用户合理、节约用电,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建立发电煤耗、供电线损考核制度, 促进电力行业降低能耗, 提高效益; 充分发挥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作用, 引导企业移峰填谷, 有序用电。
 
  (六) 完善体系建设, 强化节能工作推进
 
  机制
 
  建立完善的节能体系, 是推进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一要落实节能工作问责制, 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二要完善组织体系, 建立节能管理和执法体系, 加强对重点耗能大户、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执法, 确保节能措施的落实。三要完善统计体系, 建立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 完善能源统计网络体系。四要完善政策体系, 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促进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严格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泰州近年来能耗居高不下的现实问题, 探讨适合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节能降耗对策。城市能源规划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能源规划可提出能源对城市承载力分析,为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容量等提供依据; 能源规划对于协调能源供求关系、合理使用资源、解决城市发展和环保约束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