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河西走廊地区区域地温分布的基本特征

  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地温分布的基本特征,对360个钻孔的测温资料及试油测温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及处理,编制了河西地区1000m、2000m及3000m深地温分布图及地温梯度图。这些图件基本上反映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地温分布面貌,并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相一致。
 
  (一)不同深度的地温分布。
 
  1.  1000m深地温分布。
 
  河西走廊1000m深的地温分布如图7-1所示。其分布方向呈北西西延伸,东北侧的北山和西南侧的祁连山山前地带地温偏低,一般在30℃左右,而在山区则多低于30℃。走廊中部的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及玉门和花海盆地之间的低山区,地温亦偏低,前者多小于30℃,后者多低于35℃。河西走廊1000m深平均地温约在30-40℃,但在酒西盆地的老君庙、石油沟及花海地区和酒东地区的金佛寺、元山子及高台等地区,1000m深地温则偏高,多在40-5℃之间,其中局部如花海盆地及元山子地区可达50℃以上。河西走廊东部的永昌及民勤莱旗地区1000m深地温较高;这些地区多沿断裂分布故其范围较小。
 
  2.  2000m深地温分布
 
  河西走廊2000m深地温平均约在40-60℃之间。较高地温分布于酒西盆地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及花海盆地,酒东地区的高台、元山子、金佛寺等地;这些地区2000m深地温多在60-70℃,其中鸭儿峡东部及白杨河一带、花海盆地及元山子等部分地区可达70℃以上。走廊东南侧的山前地带及北山地区,2000m深地温均较低,一般小于40℃。
 
  走廊中部呈北西西一南南东走向的合黎山及龙首山低山区是低地温区,2000m深处地温多低于50℃,仅在这些低山丘陵的南侧沿断裂可能有局部较高地温分布,如民勤的莱旗地区等。祁连山及北山山前及山区都是低地温分布区。
 
  3.  3000m深地温分布。
 
  河西走廊3000m深平均地温约在70-800C之间;图7-3表明,走廊两侧的祁连山和北山的山前地带3000m深地温多低于70℃,属低地温区。较高地温分布于花海盆地,最高达100℃以上;鸭儿峡、老君庙及酒东地区的元山子,高台以及沿龙首山南侧的永昌和民勤莱旗等局部地区地温较高,其3000m深可达80℃以上。在走廊中部呈北西西走向的合黎山,龙首山及玉门与花海盆地之间的低山丘陵区,3000m深地温偏低,多在70℃以下。
 
  河西走廊上述的地温分布图式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的特征;表明了地温分布和地质构造、之间关系密切。
 
  (二)地温随深度的变化。
 
  河西走廊地区地温随深度的变化是因地而异的,但地温随深度而增长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地区地温增长速度有所差异,这主要是受各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
 
  酒西盆地中老君庙、石油沟地区均处于祁连山山前地带的中新生代地层背斜褶皱的轴部,这里的测温钻孔深度均较浅,一般多在1500m以内,地温随深度成直线增长。由图7-4可知,老君庙油田区500m深处的地温多在18-26℃之间,1000m深为30-390C,当深度达到1500m肘,地温则增长到42-53C,其地热增温级为38.46m/℃,按回归方程TH-9. 4+0.026H,可求得深度H(m)处的大致地温。石油沟油田钻孔更浅,很少超过750m,这里300m深处地温为12-16℃,500m深则在17.5-22℃;700m深则在23-19℃之间,其地热增温级为32.48m/℃。
 
  这里可按TH=5.4+0.029H求得其不同深度H(m)上的地下温度。
 
  鸭儿峡地区位于酒西盆地的西部凹陷中,钻孔深度一般都在l000-3000m,最深可达4500m。鸭儿峡地区于500m深度的地温为20-25℃;1500m深为46-57℃;2500m深处的地温在68-86℃之间;在3500m深为92-114℃;当深度达到4400m时,地温处于113-1340C之间,按深度和温度得到的回归方程表示为TH= 13.3+0. 0247H(m),由此可以得出鸭儿峡地区的地热增温级为40. 48m/℃。
 
  酒西盆地以北的花海盆地的地温与深度的关系则有与以上不同的特点。这里浅部地温随深度增长较快,深部较慢。500m深在34-41℃之间;1500m深为59-70℃;深2500m地温增至84-98℃;3500m深在105-122℃之间,当增至4500m深时这里的地温可达125-143℃。其地热增温级由1000-4500m深则从31.25m/C逐渐增至40.32m/℃,清楚地显示了这里的地热增温级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规律。
 
  酒东地区,地温随深度虽然逐渐增长,但其地热增温级却比花海盆地及酒西盆地大酒东地区500m深处地温在26-32℃之间,至1500m深则为41-49℃, 2500m深处则为56-74℃;当深度达到3500m时地温则变化于72-91℃之间;其地热增温级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且其浅部增温级大于深部,反映了浅部地温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地下水径流的降温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