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重庆地热水(温泉)资源的勘查开发

  一、建国前(1949年以前)
 
  建国前(1949年以前),市内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战陪都以前时期和抗战陪都时期。抗战陪都以前时期,各温泉均处于原始开发状态,当地群众利用天然温泉水洗浴。抗战陪都时期,国民政府内迁,当时的军政部门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大温泉区,引温泉水修建浴池,浴室,利用泉区优美的自然景观修公园,地热资源得到一定开发利用,致使市内温泉声名远扬,蜚声海外
 
  建国前,重庆市基本上没有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工作,更无专业的地勘队伍,仅少数地质工作者对个别工程开展了基础性地质工作。1938年7月—1946年1月,“中央地质调查所”迁来北碚,“四川地质调查所”也在辖区。期间,“两所”在辖区作过一些基础地热地质勘查工作。
 
  二、建国初期(1949~1957年)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在建设新中国的各项工作中,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此期间,在调查研究地热水方面有很大进展,首先开始研究温泉形成条件的单位是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重庆队(成都水文队前称),于1956年提交《对重庆附近温泉成因的几种观点》一文中,认为温泉补给来源有三种途径,即纵向、横向与盆周山地环向补给同时并存。北温泉每年将溶蚀携带石灰岩约4000立方米,水热属地热增温型。此种观点得到中外专家(谷德振、谢苗诺夫、索科洛夫)赞同。该队在嘉陵江北碚水利枢纽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时,对重庆东、西、南、北温泉以及青木关、璧泉、统景等温泉均进行过水温、流量、水化学成因的研究。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年)
 
  此期间,随着对盆地石油深部勘探揭露,对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层贮集较多的地下热水资源开始进行区域性地热水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工作。1958年牟鸿伟对重庆附近温泉的补给来源亦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以纵向补给为主。四川地质局第四大队于1963年编著的《四川盆地温泉成因》中引用大量实际资料,肯定温泉水热源是由地热供给,补给来源是纵横并存。1965年中科院地质所编写的《四川盆地地热工作简报》将四川盆地地温梯度详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带,其地温梯度值是:高温带2.44℃/100m、中温带1.99℃/100m、低温带1.3℃/100m。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地下热水资源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工作阶段。通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盆地温泉的分布、出露层位、水质、水量现状和开发利用价值。1970年8月,南江队编入四川省地质局,开展区内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
 
  为了研究温泉的开发利用途径,1974年川地南江水文队编写了《川东地区温泉及其水文地质特征》。1975年川地成都水文队编制了《四川省1:100万地下热水分布图》和说明书。
 
  1973—1976年,各队在开展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时,对图幅范围内的地热水点进行了调查,且成果编绘进报告及图件。
 
  五、历史性转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1977~2006年)
 
  此期间,地热地质工作者作了大量地热地质勘查工作,发表了不少地下热水资源研究和总结性文章,其中四川地矿局地质处1981年编写了《四川省地下热水资源》,在热水资源研究程度、利用情况、分布与构造关系、温泉温度分类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于1986年6月完成的《四川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中指出:四川(含重庆)热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不到0.15%,热能利用率不到7.8%。并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一是温泉多分布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二是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文还指出:温泉所在深部热储层地温远远高出温泉出露的水温。此外,在热水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划分方面,提出有柱状汇流型、层状汇流型和混合型三种。文章最后对四川盆地内地热区进行了划分,重庆市分有:荣昌——隆昌、合川——沙溪庙两个地热区。
 
  1997年6月,重庆直辖,迎来了地热地质工作的新局面,在此期间,南江队本着“就热打热,保温增量”的原则,开展了多处地热水勘查。1977年—1978年,对断流后南温泉地热水进行了勘查,打成地热水钻井3眼,最大可采水量4700立方米/日,使南温泉焕发了青春。1984年,南江队又承接了小泉的地热水资源勘查,设计了5个勘探孔,成井3眼,获得了水温42—46℃,水量3000立方米/日的地热热水。
 
  1999年10月8日,随着重庆南江地热资源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成立,地热地质工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承接了重庆市南岸区海棠晓月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创了市内深井开采地热水的先河,详情见“典型案例1”。建院以来,开展了56处地热水资源可行性论证,15处地热水钻井,编写提交地热水水源地评价报告和地热水规划报告45份。
 
  2001年,107队对彭水县阳光温泉城县坝温泉进行了调查研究,提交了“重庆市彭水县阳光温泉城县坝温泉详细勘查报告”。 除以上在渝的地勘单位结合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开展了大量的地热水勘察与开发利用工作外,市内的其他相关单位,也开展了一些地热水勘察与开发利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境内共发现温泉点41个,打出热水井58口,大部分已开发成著名旅游景区,如重庆市东温泉(打造成鲜花温泉小镇)、北温泉(打造成北碚十里温泉城)、南温泉、贝迪温泉、融汇温泉等,为重庆市的旅游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重庆市荣获“中国温泉之都”及正在打造 “世界温泉之都” 提供资源保障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基本查明了重庆市的地热地质环境条件,查明了热储层热储盖层热储下部相对隔水层等热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热水资源量,以及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上查明了重庆市地下热水的补迳排条件及富集区,为重庆市地下热水的开发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六、综述
 
  南江队 “就热打热,保温增量”原则在恢复南温泉地热水的成功实践,小泉、西温泉、铜锣峡地热水的勘查中又得到验证,以后的地热水勘查中又得到推广和发展。近期,温泉旅游的兴起,带来了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新高潮。目前市内已发现32处天然温泉,16处平硐温泉,开展了61处地热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调查,实施了72处地热水资源钻探,钻成地热水井58眼,钻获地热水水量66148立方米/日,编写提交了27份地热水资源详查报告,建成地热水水源地41个,为重庆市打造“温泉之都”、建设“五方十泉”提供了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