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矿区化探拓展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汞量测量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研究,研制了实用的测汞仪器,在不同地区、不同景观的各种类型矿床上进行汞气测量找矿试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找矿潜力’特别是在厚覆盖地区更有意义。据物化探所的。壤中气汞量测量方法寻找各种类型矿床有效性的开发研究,,报告,汞量测量对铜、铅、锌、钨、锡、钼、金、银、铌、钽、铀、锑等矿床均有较好的地质效果(伍宗华等,1994)。
 
  地电化学法指。部分金属提取法”(CHIM),最早由苏联学者(Yu.s.Ryss等)提出,1983年出版了专著《地电化学勘探法》,1973年引入我国。1979年开始,我国独立地发展了地电提取法,在江苏大平山、江西列石山铜矿及江苏小汤山含铜磁铁矿上取得了明显效果(费锡铨、徐邦梁等)。随后,地矿、核工业、冶金、武警黄金部队等系统先后在多金属和金矿床开展了应用研究,表明应用地电化学方法在矿区及其外围寻找隐伏矿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包裹体气晕、离子晕法197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提出将气液包裹体作为地球化学探矿的一种新手段,指出包裹体的温度等参数可用于找矿,并在铁矿、钨锡矿、金矿、铜(钼)矿、铅锌矿、铀矿等矿床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卢焕章等,1982)。1983~1990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对福建西坑Nb、Ta伟晶岩矿床、华南钨矿、宁芜铁矿、山东三山岛金矿、江西阳储岭钨矿、云南个旧锡矿、广东厚婆坳钨矿和安徽庐枞金铜矿床,进行成矿溶液浓度测定研究,表明各类型矿床、A化均与高浓度成矿溶液有密切关系(李兆麟等)。因此,成矿溶液浓度测定,可作为Au、Sn、Fe、Cu、WNb、Ta等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指示剂。冶金物化探研究所与有色北京地研究所等合作,系统研究了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石英包裹体的温度和包裹体的成分特点,总结了石英脉型金矿包裹体气晕、离子晕预测深部盲矿的标志,在很多金矿山的盲矿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惠等,1998)。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这是包括土壤元素相态法、地气法、壤中气法、水地球化学法、植物地球化学法等在内的一大套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赋予这一名称,以推进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深入研究,提高应用效果。我国各部门都在矿区化探中研究和试验了一些方法,在异常形成机制探讨,采样、加工、分析、解释环节等设备和方法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的看来,以已知矿床上的试验为主,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